近期多部古装剧上新:“古装+”的行业实验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2 09:04 1

摘要:2025年开年,古装剧市场呈现出一派“冰火两重天”的奇观:一边是《国色芳华》以单日收视率破2.3%的战绩刷新近四年纪录,另一边是《大奉打更人》因豆瓣4.2分遭遇口碑滑铁卢。在这场新旧势力交锋的战场上,古装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曾经靠“流量明星+IP改

引言:当古装剧集体按下“重启键”

2025年开年,古装剧市场呈现出一派“冰火两重天”的奇观:一边是《国色芳华》以单日收视率破2.3%的战绩刷新近四年纪录,另一边是《大奉打更人》因豆瓣4.2分遭遇口碑滑铁卢。在这场新旧势力交锋的战场上,古装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曾经靠“流量明星+IP改编”就能躺赢的预制爆款公式逐渐失效,而融合悬疑、喜剧、科幻等元素的“古装+”模式,以及深耕东方美学与文化表达的“去工业化”创作,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一、市场洗牌:从“流量为王”到“质感突围”

1.1 数据背后的残酷真相

根据欢网大数据2025年H1古装剧年中报告显示:

收视分化加剧:TOP10古装剧中,《藏海传》(2.32%)、《国色芳华》(0.59%)与垫底剧集(0.12%)收视差达19倍,创历史新高口碑倒挂现象:豆瓣评分TOP3《九重紫》(8.7)、《长安的荔枝》(8.5)、《折腰》(8.3)播放量均未进入前三,而高热度剧《慕胥辞》评分仅6.1用户忠诚度下降:古装剧“1集弃”比例达33.5%,虽低于整体水平,但较2023年上升9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揭示:观众对粗制滥造的“工业糖精”已忍耐到极限,他们愿意为《国色芳华》中牡丹纹样的127道工序驻足,却不愿为《大奉打更人》里AI生成的“仙侠特效”买单。

1.2 平台策略的转向

四大平台在2025年Q1调整了古装剧排播逻辑:

爱奇艺:以《白月梵星》《临江仙》试水“分众化运营”,针对女性观众推出“仙侠穿搭”“法器图鉴”衍生内容腾讯视频:通过《藏海传》《赴山海》构建“权谋宇宙”,打通《庆余年》《雪中悍刀行》角色联动优酷:押注“悬疑探案+古装”赛道,《清明上河图密码3》采用“一集一案件”的美剧式节奏芒果TV:用《九重紫》《锦月令》主打“低成本黑马”,单集制作成本控制在300万以内

这种差异化竞争,倒逼制作方从“广撒网”转向“精准狙击”。

二、类型革命:“古装+”的无限可能

2.1 悬疑赛道:从“探案工具人”到“文化解码器”

《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三季的爆火(豆瓣8.6分),验证了“古装悬疑+”模式的可行性:

技术赋能:通过AI复原北宋市井街景,使虹桥商贩的叫卖声包含12种方言叙事创新:将《清明上河图》中814个人物拆解为案件线索,观众可通过“名画解密”H5参与推理文化输出:剧中出现的“交子防伪术”引发历史爱好者考据热潮,带动三星堆博物馆客流量增长40%

这种将历史考据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创作思路,正在被更多剧集借鉴。例如《大奉打更人》虽口碑崩塌,但其“AI生成宋代市井百态”的尝试,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实验样本。

2.2 喜剧赛道:解构严肃叙事的“反套路实验”

《卿卿日常》团队打造的《笑春风》开创“轻喜剧+古装”新范式:

人设颠覆:女主是精通现代美妆的穿越女,用玻尿酸制作唐代花钿场景创新:在虚拟引擎搭建的“大唐直播间”,用带货形式推广《天工开物》技艺文化彩蛋:每集片尾设置“冷知识小剧场”,如用《梦溪笔谈》解释手机信号原理

该剧在抖音创造#古人玩转直播间#话题播放量破12亿,证明娱乐性与文化性可以共生。

2.3 科幻赛道:东方美学的未来想象

《黑神话:悟空》影视化改编的《灵墟》引发热议:

视觉革命:将水墨画风与虚幻引擎5结合,创造“会呼吸的山水战场”哲学表达:通过“元神AI觉醒”探讨《庄子》的“庄周梦蝶”命题技术突破:用动作捕捉技术复刻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战斗姿态”

尽管该剧因“看不懂”被诟病,但其“文化科幻”的定位已打开新赛道。

三、制作革命:从“流量堆砌”到“细节疯魔”

3.1 服化道的“考古级还原”

《国色芳华》团队为复原唐代牡丹妆,耗时8个月完成:

植物学考据:在西安植物园培育出与唐代壁画一致的“二色宫牡丹”工艺复原:用失传的“螺钿贴花法”制作女主头饰,单件耗时300小时禁忌突破:为呈现“贵妃醉酒”真实状态,演员连续3天穿着15公斤戏服醉酒式表演

这种“较真”态度,使该剧在视觉层面实现降维打击。

3.2 拍摄技术的“次元突破”

《慕胥辞》在拍摄中应用多项黑科技:

动态捕捉:用128台摄像机记录迪丽热巴的“五感互通”微表情虚拟制片:在绿幕前拍摄“归墟幻境”,后期合成误差率仅0.03毫米AI辅助:通过机器学习生成10万种妖市建筑形态,最终选定最具东方奇幻感的方案

技术赋能正在改写古装剧的制作逻辑。

3.3 叙事结构的“模块化创新”

《折腰》采用“AB双线叙事”:

日线:东汉联姻家族的权谋争斗夜线:平行时空的魏晋江湖恩怨彩蛋线:每集片尾用AI修复敦煌壁画,暗示主线伏笔

这种“套娃式叙事”使该剧豆瓣开分8.4,成为年度黑马。

四、观众觉醒:从“为爱买单”到“为价值投票”

4.1 数据揭示的审美转向

艺恩咨询2025年Q2报告显示:

男性观众占比:从39%升至47%,《藏海传》《赴山海》男性观众超六成深度用户画像:25-35岁人群占比达68%,其中72%有历史专业背景消费行为:43%观众会为剧中出现的文物购买同款文创

观众正在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

4.2 社交媒体的“考据狂欢”

《长安的荔枝》播出期间,B站涌现大量二创视频:

《唐代物流史》:用剧中荔枝运输路线复原丝绸之路《李善德升职记》:结合《资治通鉴》解读唐朝公务员考核制度《荔枝经济学》:用博弈论分析杨国忠的贪腐逻辑

这种“学术追剧”现象,倒逼制作方提升内容深度。

4.3 批评声音的理性回归

豆瓣短评区出现新趋势:

技术流批评:指出《九重紫》中“双重生”设定与《百年孤独》的叙事同源性文化纠错:纠正《墨雨云间》将“交子”出现时间提前三百年的硬伤伦理讨论:反思《凤鸣九霄》中“女帝收男宠”是否构成性别权力倒置

观众已从“情绪宣泄”转向“建设性批判”。

五、未来图景:古装剧的“新三国杀”

5.1 头部大厂的“IP宇宙”之争

腾讯系:打通《庆余年》《雪中悍刀行》《将夜》的“武侠宇宙”,计划2026年推出联动剧爱奇艺系:以《风起洛阳》为原点,构建“神都十二时辰”悬疑宇宙优酷系:整合《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资源,打造“盛唐宇宙”

这种IP联动虽能延长生命周期,但也面临“自我重复”风险。

5.2 腰部制作方的“垂直突围”

历史正剧:《张居正》《大明好父子》等严肃题材获央视重点扶持非遗题材:《天香》《红头船上》通过刺绣、茶文化切入细分市场女性叙事:《芮姜传》《长河疏星》探索非典型大女主成长路径

这些“小而美”作品,正在瓜分头部剧的市场份额。

5.3 新势力的“跨界颠覆”

虚拟偶像:A-SOUL成员主演《仙剑奇侠传:数字生命计划》AI创作:百度文心大模型生成《山海经》奇幻短剧元宇宙联动:在百度希壤上线《仙台有树》虚拟拍摄基地

技术新贵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结语:在古装剧的“第三次浪潮”中寻找答案

当《国色芳华》的牡丹纹样成为博物馆联名爆款,当《藏海传》的权谋游戏被改编成桌游,古装剧的边界正在无限拓展。这场新旧势力的碰撞,本质上是传统文化IP的现代化转译实验——如何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让《孙子兵法》的智慧、《天工开物》的技艺、《山海经》的想象焕发新生。或许正如《九重紫》编剧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不是在拍古装剧,而是在用古装的外壳,装当代人的精神内核。”这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博弈,终将决定中国古装剧能否走出“爆款轮回”,真正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

来源:淮都王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