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叫《依依向北风》的电视剧,在央八一播出,收视率直接冲到全国第一!
一部叫《依依向北风》的电视剧,在央八一播出,收视率直接冲到全国第一!
好家伙,这才一个晚上,网上骂声一片,全是喊着看不下去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来看的是七十年代知青的故事,可镜头里,煤油灯黄乎乎的,女主角脸上的粉底却比灯还亮。说是演个二十来岁的姑娘,眼角的皱纹都快藏不住了。
你说这叫啥事儿啊?
咱先说说那个叫鲁诺的男演员。
剧里他演个要去乡下的年轻娃娃,拿着本知青手册,结果那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来的干部在视察工作呢。
镜头拉近了一看,好家伙,那眼角的纹路,就算打了光也看得见。
一笑起来,那法令纹深的。
这哪像个十七岁的半大小子?
十七岁的孩子,脸上是啥样?是嫩得能掐出水来,笑起来没心没肺的,哪有他脸上那种藏不住的疲惫感?
再说他念台词,一句赶着一句,跟背书似的,脑子根本没过。
就好像老师布置了作业,他光记住了字,没记住里头的意思。
有一场戏,一群知青凑一块儿商量事,他就那么杵在那,手都不知道往哪放,眼神直勾勾的,一点年轻人的活泛劲儿都没有。
当年下乡的那些孩子,小的十四五,大的也就十七八,正是猫嫌狗不待见的年纪。
就算发愁,那也是少年人自己的愁。
可鲁诺往那一站,整个人透着一股子沉稳,走路都四平八稳的,哪有半点年轻人的毛躁?
这年龄差得也太远了。
演技也没把这块给补上。
我就纳闷了,当初剧组挑人的时候,心里就没犯嘀咕吗?就不怕大伙看了跳戏?
接着说里头一个老演员,王丽云。
国家一级演员,这名头响当当!
可她一出来,好多人估计都愣了。
咋回事呢?她那个挑眉毛的动作,那个说话不饶人的劲儿,跟她之前演的那些个家庭剧里的厉害婆婆,简直一模一样!
就是把衣服换成了七十年代的,里子一点没换。
她演的本来应该是那个年代的长辈,朴朴实实的,心里头挂念着孩子。
可她一张嘴,还是那股子尖酸劲儿,连关心孩子多穿件衣裳,都透着一股“我说了算”的霸道。
一点那个年代的味道都没有。
有一场送孩子下乡的戏。
那得是啥心情?舍不得,又没办法,心里头五味杂陈。
可她呢?
全程就是皱着个眉头,拉着个脸,提高个嗓门。
情绪平得像一张纸,没一点波澜。
弹幕里飘过去的全是:“怎么又是这套?”、“看都看腻了!”
大伙儿都在说,这好歹是个正经电视剧,就不能换个演法吗?
你说,顶着“国家一级演员”的名头,按理说比谁都懂怎么演戏。
怎么就陷在“恶婆婆”的角色里出不来了呢?
观众记得她以前演得好,所以现在才更失望。
能把婆婆演得那么招人恨,说明有本事。
那为啥到了这知青剧里,就不愿意跳出来,给角色一点新东西呢?
让人想不通。
再看看女主角,菅纫姿演的那个叫盛雪竹的知青。
她一出场,人就傻了。
她站在田埂上,背后是黄土地,庄稼地。
可她那张脸,光滑得像剥了壳的鸡蛋,白得发光。
粉底打得那叫一个厚,风都吹不透。
七十年代在农村干活的女知青,风吹日晒的,皮肤哪能是这个样子?
那得是粗糙的,黑红的。
她倒好,精致得像是从城里来观光的游客,刚在化妆间里补完妆,准备拍照发朋友圈呢。
哪像是天天在地里刨食的?
那个年代,女人有块香皂用就不错了,口红都是稀罕玩意儿。
再看她干活的姿势。
有一场戏是大家弯腰捡麦穗,别人都累得直不起腰。
她呢?腰板挺得笔直,手指头轻轻巧巧地捏着麦穗,那动作,跟绣花似的。
哪有一点干农活的实在感?
“就连站在土路上跟人说话,那站姿都跟城里写字楼里的白领一样优雅。”
这演的是啥?
这根本就没把自个儿当成那个年代的人啊!
连最基本的时代感觉都没有,你怎么让看的人相信,你演的这个人是真实存在过的?
还有一个,张可盈,演一个叫“曲芳菲”的角色。
听说是张凯丽的闺女。
她身上倒是有点那个年纪该有的青涩劲儿。
比如演离别戏的时候,低着头,手指头绞着衣角,能看出来一点舍不得的样子。
可是一到需要情绪爆发的戏,比如跟人吵架,争论去哪儿的时候,她就不行了。
要么就是抿着个嘴不说话,要么就是皱着个眉头。
脸上没东西。
心里头那些纠结、难受、不甘心,一点都没传达出来。
感觉就是,剧本让她干啥她就干啥,像个机器人。
她身上也有一股子跟菅纫姿一样的精致感,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这俩人往那一站,你从她们身上,是一点点当年那些知青吃苦受累的影子都找不着。
年代剧,最要紧的是啥?
是那个“真”字。
感情要真,人要真,吃的苦也要真。
你不能让演员顶着一张现代妆容的脸,去演几十年前的苦日子。
那不是演戏,那是糊弄。
要么,就老老实实把脸上的厚粉底给卸了,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演。
要么,就把角色让给那些更像、更合适的人。
别让这阵所谓的“北风”,白白吹了人家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这剧后面会咋样?这几位演员的表演,会不会有点变化?
还是说,就这么一直“精致”下去?
大伙儿觉得呢,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导演选人的问题?这样的剧,还有救吗?
来源:帅仔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