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一套黄金档刚播完大结局,曾黎微博评论区一夜涨粉六万,全是去骂她演砸了的。
央视一套黄金档刚播完大结局,曾黎微博评论区一夜涨粉六万,全是去骂她演砸了的。
很多人没搞懂,骂声为什么冲她一个人。
剧里她演地下党员王碧奎,出场就穿旗袍剪玫瑰,镜头给足十秒慢动作。
观众记住的不是情报,是她翘的小指。
同期于和伟演的吴石将军,镜头只给半张脸,一句台词没有,弹幕却刷疯了,说他一个眼神抵得上一篇入党申请书。
差距就在这儿。
观众早被套路养叼了,再美的旗袍也遮不住空洞。
曾黎后来接受采访,承认当时只顾保持优雅,忘了角色随时可能掉脑袋。
剧组时间紧,她没看原型沈安娜的纪录片,不知道真正的女特工连睡觉都攥着钢笔。
剪玫瑰那场戏,她以为是浪漫,其实是送命,历史上沈安娜传递情报时连咳嗽都控制分贝,哪敢碰花刺。
另一边,于和伟把吴石赴死前的那一笑留到开机前最后一晚才拍。
他提前把吴石日记复印本翻烂,发现将军每次写完信都在末尾画一个极小的圆圈,像句号又像没说完的话。
他把这动作改成嘴角轻抬,镜头里看像笑,其实是把遗言咽回去。
播出那天,微博热搜词条直接爆掉,网友说他封神,其实他只是把人物当活人,没当英雄标本。
吴越更绝。
拍吞金那场戏,她提前三天不吃饭,胃空到走路晃。
镜头对准喉咙,她让道具把金片换成真巧克力,拍十七条,拍到瞳孔失焦。
播出时观众只看见她手指抖,其实那抖是低血糖真抖。
她后来讲,朱枫烈士的孙女到现场探班,递给她一块糖,说奶奶当年就揣这块糖上路。
吴越把糖纸留到现在,拍戏再没吃过甜食。
流量法则在这部剧彻底失效。
魏晨演叛徒,出场五分钟,眼镜滑到鼻尖,观众自发剪鬼畜,播放量破亿,没人提他选秀出身。
郝平演军统站长,用上海话骂下属,被骂的群演晚上回家跟老婆学,老婆笑到宫缩。
观众终于发现,好角色不靠番位,靠活人味。
有人统计,剧播十天,豆瓣评分从7.2涨到8.6,涨分曲线跟曾黎戏份减少完全同步。
她第七集下线,当晚涨0.4。
数据冷冰冰,却说明观众用脚投票:假大空一秒都嫌多。
制片人后来透露,当初找曾黎是看中她古装出圈,想借颜值带年轻流量,结果差点砸锅。
以后选角,先问能不能把原型照片揣三个月,再谈片酬。
行业风向已经掉头。
去年《觉醒年代》让于和伟拿奖拿到手软,靠的就是把陈独秀演成会喝醉会骂儿子的老头。
今年《功勋》里雷佳音演蒋筑英,为一场看显微镜的戏,真去实验室蹲半个月,眼皮被目镜压出红印。
观众看见那红印,就信他是科学家。
接下来待播的《北斗》找张译演卫星总师,条件只有一个:跟真的总师同吃同住,不许带助理。
回到曾黎。
被骂最狠那天,她关掉评论,把微博头像换成沈安娜黑白照。
一周后她素颜去中国谍战史展览,站在沈安娜用过的打字机前,让路人帮她拍了一张。
照片里她背对镜头,肩膀比旗袍宽,终于不像花瓶。
能不能翻身,要看下一部。
观众健忘也长情,只要下次她敢把指甲缝里塞满油墨,骂声就能变掌声。
这部剧最大的赢家不是演员,是观众。
我们终于学会拒绝悬浮,拒绝把牺牲拍成走秀。
以后谁再拿玫瑰剪花瓣,弹幕会刷:别剪了,沈安娜当年连窗台上掉根针都记得位置。
想演英雄,先把英雄当人,再谈演技。
不然就算上央视,也照样被骂到关评论。
来源:海边涛声的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