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后来,李涯通过许宝凤,指认了崔平,一直追查到廖三民,以及通过监听余则成电话,已然对于主角余则成乃至天津地下党组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潜伏》中李涯的死看似很随意,其实一点都不随意,是有它深刻的意义。
李涯作为《潜伏》中与主角对抗的对手,一直威胁着余则成。
尤其是后来,李涯通过许宝凤,指认了崔平,一直追查到廖三民,以及通过监听余则成电话,已然对于主角余则成乃至天津地下党组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我想作为地下党成员的任何人,为了保全组织,都是愿意挺身而出,保护组织绝对安全的,只是这件事被廖三民做了而已。
因为这是信仰的力量,不怕牺牲,敢于奉献。
廖三民与李涯抱在一起,摔下楼同归于尽,天津地下党同志用最小的牺牲,挽回了组织的安全。
虽然廖三民牺牲了,代价不小,但从保全整个天津地下党组织来看,又是值得的。
廖三民的大义是会被历史记住,也是会被后来的人们所记住。
在这时,李涯不死,可能随时就要引爆天津地下党这个组织,这是任何人都不允许看到的。
李涯死的时候,是1948年,已然是解放天津的前夕,大家已然能够感受到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解放天津指日可待。
这时的天津站吴站长,也已经预判到了结局,也没有那么用心在特务工作,都已然处于“放水”的状态了。
这时,只有李涯还在坚持追查,坚持工作,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对于他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以及他内心对于“我运即国运”、“一切为了孩子”的执念,死亡必然是最终的结局。
因为,在面对当时他所效忠的体系,已然是腐败透顶了,已经无可救药了。
大家为求自保,都在忙着敛财,只有他还在执着的执行任务,完全没有看清局势。
在这样“集体无意识”的背景下,对于死脑筋的李涯,孤立无援,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死亡的结局。
不是一个廖三民,就是另一个、第三个、无数个廖三民,会要了他的命。
他可能也看到了这样的状况,他为了执行任务,筹备了“黄雀行动”。
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他的这些队友中没有几个跟他一样,为了心中信仰而战的,大多数只认钱却没有信仰的特工,眼里只有利益。
这样的一群人,战斗力如何,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再者,他并不懂得职场潜规则,像当时他效忠的组织,普遍遵循的是先效忠长官的模式,他不乐意接受。
他反倒坚持的是老实人那套,只要努力工作,领导一定会看到的逻辑。
他加班加点的工作,甚至不惜睡在办公室。他的这种奋斗精神值得肯定,只是他用错了地方,也用错了时候。
他的这种工作方式,既没有博得领导的喜欢,也没有受到同僚的赞扬,只是他自我感动罢了。
这是当代很多职场人的通病,只知埋头努力,却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向上管理。
他的努力对于明智的领导,或许可以被看到,对于不那么明智的领导,或许就不被看到,他就很容易吃亏。
干活是基本的要求,但懂政治、懂站位,才是从苦力向更高层级转变的重要条件。
从《潜伏》电视剧来看,李涯能够从延安潜伏到后来,本身专业能力是非常过硬的。只是到后来,他所在的组织都处在自保状态的情况下,他的“孤勇者”行为自然显得有些孤军作战。
他一个人的战斗怎么能够敌得过余则成的“团队协作”,从对手角度来看,他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余则成不会让他活着,天津地下党也不会让他活着,这就是很现实的地方。
况且,李涯梗着脖子硬刚94军贪腐案,就因"军长是保密局一把手郑介民的亲弟弟"而被94军士兵围殴的情节,就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残酷。
他作为军统成员,还需要与中统、宪兵团等十余个系统内斗,自然有些分身乏术。从历史上来看,李涯所在的天津军统,只有160人,对于偌大的天津来看,这点人数真的有些不够。
既要面对外部对手,又要应付内部矛盾,李涯又孤立无援,最终他的死亡也就注定了的。
尤其是从他向吴站长说的那句“我已经做好准备被报复了...党国不公,为党不义”时,他已然意识到形式对自己不利了,但他没有办法,他悲剧结局也就注定了。
只是对于这样一为对立面少有信仰的人,如果站位不发生错误,走上一条光明的道路,那前途应该不会太差。
他与余则成同样的能力出众,也都很有信仰,却因为两个人选择的阵营不同,最终结局也不一样。
由此可见,信仰很重要,但信仰不能用错地方,更能错误。
李涯最终的死亡,还让我们看到,阻碍历史发展的进程的举措终究会失败,也终将难有好下场。
他的死亡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是坚持,毁灭得越彻底。
他死的一点都不随意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因为搭上了地下党成员的性命。
说他死的随意,是为这样一个有信仰(只是用错了地方),有能力的人收场感到惋惜!
来源:那个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