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烈士纪念日开播的《沉默的荣耀》,以超6亿话题讨论量成为黑马剧集,其价值远不止一部爆款谍战剧——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主旋律创作的新可能,也折射出观众对“有温度的历史叙事”的渴望。
烈士纪念日开播的《沉默的荣耀》,以超6亿话题讨论量成为黑马剧集,其价值远不止一部爆款谍战剧——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主旋律创作的新可能,也折射出观众对“有温度的历史叙事”的渴望。
好的历史剧,应是“挖掘档案”而非“编造故事”。以往部分谍战剧陷入“神化特工”“虚构冲突”的套路,而《沉默的荣耀》九成角色用真实姓名、主线剧情锚定史料,这种对历史真实的敬畏,恰恰是作品的底气。当吴石“非中共党员却为信仰赴死”的细节被呈现,当“东海情报小组”传递军情的过程不回避艰险与遗憾,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轨迹。这印证了一个观点:主旋律剧的“主旋律”,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历史细节的尊重——越真实,越有穿透力。
《沉默的荣耀》剧照
英雄的“崇高感”,不应脱离烟火气。剧中吴石与妻子的柴米油盐、朱枫贩卖辣椒面维持生计等细节,精准打破了“英雄必须完美无缺”的刻板印象。然而,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刻画,非但没有削弱英雄的伟大,反而让剧中人物“为新世界牺牲”的选择更具冲击力:他们不是天生的“战士”,而是在家庭与信仰间做出艰难抉择的普通人。这提示创作者:观众反感的从不是“英雄叙事”,而是脱离生活的“符号化英雄”。当英雄有了“怕失去家人”的软肋,观众才能共情他,认为他也是芸芸众生,是你我中间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此时,其“为信仰舍生”的铠甲才更显厚重。
2010年12月9日,朱枫的骨灰罐由专人护送,搭乘直航班机,从桃园飞抵北京,她的外孙女徐云初和夫婿李扬在机场迎接,随即送往八宝山公墓暂厝,等待未来再移灵至后人为她选定的埋骨处所。
历史叙事的终极目标,是转动时间的齿轮,连接过去与现在。《沉默的荣耀》选择台湾隐蔽战线这一题材,并非单纯的“历史科普”,而是以“烈士未被遗忘”的叙事,呼应“祖国必将统一”的时代命题。它将官方纪念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情感共鸣——当年轻观众为吴石的那句“想为新世界做些什么”落泪时,历史与现实已完成无声对话。这恰恰是优秀主旋律剧的使命——不只是让观众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更要让观众理解铭记历史为何重要。如此,方能让前人的信仰力量,成为我们的精神养分。
2025年10月18日,北京海淀区,受央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影响,纪念吴石、朱枫等隐蔽战线牺牲烈士的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烈士广场,双休日迎来一批又一批慕名参观祭奠的群众。
当一部作品以“真实”为骨、以“情感”为桥,不用刻意煽情,也能让沉默的英雄“活”在当下,让历史的光芒穿越时空,照进你我心中。
来源:蓝媒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