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明明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什么扶持四阿哥弘历做皇帝?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8 19:34 2

摘要:在《甄嬛传》的后宫棋局中,甄嬛历经数十载沉浮,从碎玉轩的莞贵人,成长为能扳倒华妃、废黜皇后宜修的后宫掌权者。当雍正驾崩、宜修被禁于景仁宫后,甄氏一族虽已垄断后宫话语权,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让亲生子六阿哥弘曕继承大统,转而全力扶持养子四阿哥弘历登

在《甄嬛传》的后宫棋局中,甄嬛历经数十载沉浮,从碎玉轩的莞贵人,成长为能扳倒华妃、废黜皇后宜修的后宫掌权者。当雍正驾崩、宜修被禁于景仁宫后,甄氏一族虽已垄断后宫话语权,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让亲生子六阿哥弘曕继承大统,转而全力扶持养子四阿哥弘历登基。

这一选择看似“舍近求远”,实则藏着她对皇权、血脉与生存的深层考量,更是她与弘历之间一场心照不宣的权力博弈。

弘历的出身,本是他登帝之路的最大阻碍。其母李金桂原是宫中宫女,因雍正酒后失德才有了身孕,最终却因难产离世。这样的“卑贱”出身,让弘历自幼便被皇室边缘化,连雍正也极少将目光投向他。

甄嬛与弘历的缘分,始于圆明园的一次偶遇。彼时甄嬛尚未离宫,敬妃在一旁悄悄告知其身世,让她对这个“无依无靠”的皇子多了几分留意。

真正让两人产生交集的,是胧月公主的生日宴——弘历借入宫贺寿之机,特意在碎玉轩前“偶遇”雍正,不仅巧妙提及甄嬛平日对自己的照拂,更以一句“儿臣许久未见父皇,夜夜思念”勾起雍正对甄嬛的旧情。这番恰到好处的表态,为日后甄嬛回宫埋下了重要伏笔,也让甄嬛看清了这个少年皇子的隐忍与智谋。

甄嬛能顺利回宫,弘历的存在堪称“关键筹码”。彼时甄嬛虽得雍正牵挂,却因“废妃”身份难返紫禁城;而太后为防皇室血脉外流、也为制衡后宫其他势力,正需一个“合理理由”接甄嬛回宫。

此时,让甄嬛收养弘历的提议应运而生:对甄嬛而言,成为皇子养母能彻底摆脱“废妃”标签,以“四阿哥生母”的身份名正言顺回宫;对太后与雍正而言,既能让弘历有“高位养母”庇护,又能借甄嬛之力约束其成长,避免他因出身问题走上歪路。这场“双向受益”的安排,让甄嬛与弘历的命运正式捆绑,也让两人从“偶然交集”走向“利益同盟”。

回宫后的相处,更让甄嬛与弘历摸清了彼此的底牌。弘历深知自己的地位全凭甄嬛扶持,刚回宫便主动向甄嬛表忠心,甚至在祺贵人借“梦魇”争宠、试图构陷甄嬛时,默契配合甄嬛演了一场“捉奸”戏码——他故意在雍正面前提及祺贵人“夜不安寝”,间接坐实其装病邀宠的事实。

但这份“忠心”背后,藏着弘历的不安:他始终忌惮甄嬛会偏心亲生子弘曕,多次借故试探。一次雍正因三阿哥功课不佳大发雷霆,弘历趁机在甄嬛面前“忧心忡忡”地提及“立储”之事,甄嬛却淡淡回应:“六阿哥年幼,且心性更爱诗书,非帝王之才。”这句表态,彻底打消了弘历的疑虑,也让两人的同盟关系更加稳固。

甄嬛最终选择弘历,核心是为了规避风险、保全弘曕。自她回宫后,弘曕的血统便屡遭质疑——朝臣们虽不敢明言,却私下议论其出生“时机蹊跷”,甚至有人暗指他并非雍正亲生。雍正驾崩后,恒亲王等宗室成员更是直接反对“幼子继位”,认为弘曕“资历不足、血脉存疑”,若强行立其为帝,不仅会引发宗室叛乱,更可能让弘曕沦为众矢之的。

反观弘历,虽出身卑微,却在甄嬛的扶持下早已培养起自己的势力,朝中不少官员因“甄嬛派系”的关系向他靠拢;更重要的是,弘历极具野心,若甄嬛不立他为帝,以其心性绝不会善罢甘休,届时不仅弘曕难保,甄氏一族也可能被卷入皇权纷争。

对甄嬛而言,这更是一场“以退为进”的私心算计。她深知弘历登基后,必然会忌惮弘曕这个“潜在威胁”,若让弘曕留在皇室正统,迟早会被弘历清算。

于是她主动提出让弘曕“过继”给果郡王,既让儿子认祖归宗(弘曕本就是果郡王之子),又彻底消除了弘历的后顾之忧。弘历自然明白甄嬛的用意——他不仅能安心坐稳皇位,还能借甄嬛的智谋与后宫势力稳固统治,因此登基后立刻尊甄嬛为太后,给予她至高无上的尊荣。

纵观这场权力交接,甄嬛与弘历的关系始终是“相互利用、彼此成全”。雍正晚年因果郡王之事怀疑甄嬛时,是弘历在御前力证甄嬛“忠心”,为她化解危机;而甄嬛也凭借自己的手腕,为弘历扫清了登基路上的所有障碍。

两人都深谙一个道理:在皇权的游戏中,“被利用的价值”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甄嬛放弃亲儿,看似是“牺牲”,实则是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弘曕的平安、甄氏的荣耀,以及自己“太后”的永恒尊荣——这才是她历经后宫磨难后,真正参透的“赢家之道”。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