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很少会迫不及待地追一部剧,可这部《沉默的荣耀》,每一集都像在和前辈隔空相聚。”陈宝仓将军的外孙女李敏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说,每次追剧“心揪得紧紧的”,因为“外人看剧是看故事,我们看剧是看亲人的命运”。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近日,聚焦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引发关注。剧中,以陈宝仓将军为原型的人物形象,首次将这位长期隐匿于历史暗处的英雄推至公众视野。
湖南省湘潭县档案馆馆藏的陈宝仓将军照片。受访者供图
“我很少会迫不及待地追一部剧,可这部《沉默的荣耀》,每一集都像在和前辈隔空相聚。”陈宝仓将军的外孙女李敏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说,每次追剧“心揪得紧紧的”,因为“外人看剧是看故事,我们看剧是看亲人的命运”。
今年66岁的李敏依然活跃在学校、社区、机关的宣讲台,一遍遍讲述着外公的故事。她说,未来会继续讲下去,把外公的故事、把台湾隐蔽战线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因为这些用生命守护家国的英雄,值得永远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永远不该沉默。
人物
陈宝仓(1900-1950),字自箴,籍贯河北遵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工兵科毕业,历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育科长兼武汉城防指挥所主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代理参谋长兼靖西前线指挥所中将主任,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第四兵站中将总监、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高参等职。1949年赴台湾开展情报工作,为吴石情报组重要成员。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
陈宝仓将军。受访者供图
从剧本到荧幕:
一场跨越时空的相见
“我终于找到了陈宝仓的后人!”2024年4月14日深夜,饰演剧中陈宝仓的演员那志东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道。
那一刻,李敏的心微微颤抖,“仿佛穿过时空的隔阂,与外公相见”。两人聊到深夜,那志东的认真让李敏动容——他说为了演好陈宝仓,不仅查阅了大量史料,还背下了陈宝仓写的诗,甚至反复琢磨将军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在《沉默的荣耀》开拍之前,李敏就收到了剧本。彼时母亲陈禹方尚在世,“得知外公的故事要搬上荧幕,妈妈十分高兴,还对剧本提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陈宝仓赴台前与家人的最后一张合影。受访者供图
李敏记得,母亲总翻着剧本里关于陈宝仓的段落,一遍遍讲起小时候和外公相处的细节,盼着能早点看到剧集开播。遗憾的是,母亲未能等到剧集播出,于2023年离世。
2024年4月16日,那志东在拍摄期间专程从厦门飞回北京,与李敏及其表弟妹见面。“他眉宇之间真有几分外祖父的侠气和神韵”,李敏回忆,当那志东走进来的瞬间,她觉得“时间仿佛停了——就像穿过时空,真的见到了外公”。
那天,李敏和家人给那志东讲了很多陈宝仓的故事:抗战时爱兵如子的样子、说话时温和却有力量的语气,潜伏台湾时的谨慎与坚定,以及在狱中受刑腿肿得厉害的场景——这一细节最终也被那志东还原在剧情演绎中。
“他对历史的尊重、对表演的执着,让我非常感动。”李敏说,尽管剧中陈宝仓的戏份不多,也没有完整展现他在台湾搜集军事情报、编辑成册的故事,“但已经很感激了,至少能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段历史”。
剧集开播后,李敏每天都追。“心揪得紧紧的”,她说,“外人看剧是看故事,我们看剧是看亲人的命运。”
她知道外公最终的结局,每看到剧中陈宝仓原型角色面临险境,就忍不住揪心,可又盼着多看几眼,仿佛这样就能多陪外公走一段路。
陈宝仓将军的外孙女李敏在进行宣讲。受访者供图
外公的“双面人生”:
抗日儒将与潜伏忠魂
在李敏的成长记忆中,外公的形象是“温和、正直、从不发脾气”的。因为母亲常说,他从不把在外奔波的苦和累带回家,也从不用污言秽语骂人,“在我们心中,他乐观、正直,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小时候听母亲讲外公的故事,总绕不开“抗日”。李敏说,“那时候台湾隐蔽战线的事还没解密,妈妈很少提外公在台湾的经历,只说他是打鬼子的英雄。”她记得母亲常坐在藤椅上,捧着热茶,轻声讲起陈宝仓在抗战中的岁月——抗战曾受伤,却始终冲在前线;反对国民党军队里的体罚制度,从不克扣军饷,甚至让士兵高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等,这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里较为罕见。“妈妈说,外公穿了一辈子国民党军服,其实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总把‘爱民’‘护兵’挂在嘴边,长官部里的人都亲切叫他‘阿爸’。”
最让李敏震撼的,是外公主持青岛日军受降仪式的往事。1945年10月25日,青岛日军投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由陈宝仓中将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司令谢勃尔少将共同主持。日方代表、青岛日军司令官长野荣二在投降书上签字后,双手解下战刀呈递——这一幕,被摄像师永远定格。影像中的陈宝仓将军身穿呢子军装,身材魁伟,英姿飒爽。
1945年10月25日,陈宝仓(中)主持青岛日军受降仪式。受访者供图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我和妈妈去青岛市档案馆,他们给了我们一套当年受降仪式的彩色视频拷贝——那是目前唯一一段记录青岛受降的彩色影像。”李敏说,妈妈看着视频里签字的父亲,眼泪止不住地流,“她从来没见过外公的动态影像,那一刻,就像外公真的回到了我们身边”。
1949年,本可留在大陆的陈宝仓,主动请缨赴台潜伏。“他对国民党军队非常熟悉,又是国防部中将高参,认为这个身份有利于获取情报。”李敏记得母亲曾说,当时外公心里清楚,这一去大概率是“不归路”,他却还是坚持要去。出发前,全家在上海拍了唯一一张全家福。
在台湾,陈宝仓利用职务之便,走遍各防区,搜集部队番号、兵力部署等情报,亲手整理成册,交由吴石转送香港。“他做事非常细致,很多资料都是他亲笔所写。”李敏说。
1950年,蔡孝乾叛变,台湾地下党网络遭重创,吴石被捕。起初,陈宝仓因单线联系并未暴露,可特务在吴石家中搜到了一份未销毁的手写情报,那熟悉的字迹正是陈宝仓在国防部签署文件的笔迹,他的身份最终暴露。
陈宝仓在狱中自始至终一字未吐,没有招出一人一事,受酷刑却依然坚贞不屈。和他同住一个监狱的台湾地下党省工委的吴澍培老先生后来回忆,每次放风,都能看到陈宝仓拖着肿得厉害的腿慢慢走,可腰杆始终挺直,没有一丝颓态。国民党保密局的档案里,甚至用“镇定”形容他,说他是“最难审的人”。而在李敏眼里,这正是外公对信仰的坚守,“他是河北遵化人,骨子里有燕赵好汉的硬气”。
1950年6月10日,在台湾国民党当局的特别军事法庭上,陈宝仓面对死刑,从容拿起毛笔写下遗书:“永康街十三巷七号段翔九兄鉴。弟已被判死刑,请转告家属死后即用火葬。陈宝仓绝笔,六月十日。”
李敏说,母亲每次讲起这封遗书,都忍不住哭:“能在临刑前这么镇定地写遗书,外公心里早就把生死看淡了,他唯一牵挂的,是家人能知道他的心愿。”
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在台湾国民党当局的特别军事法庭上从容写下遗书。受访者供图
薪火传承:
让历史不再沉默
党和国家从未忘记这位英雄。1951年,国家副主席李济深出具书面证明,确认“陈宝仓同志系到台湾从事祖国统一工作而牺牲”。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0009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祭奠证》,授予陈宝仓“革命烈士”称号。
毛泽东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祭奠证》。受访者供图
1953年9月1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一场低调却高规格的公祭仪式,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深亲自主祭并宣读祭文。“这是对外公最高的褒奖,也是我们全家最大的慰藉。”李敏说,每次提起这些,都能感受到国家对隐蔽战线英雄的认可——他们不是无名英雄,他们的名字和功绩,会永远被铭记。
如今,李敏成了外公故事的“传承人”。2015年起,先是母亲开始在多家电视台讲述陈宝仓的英雄事迹,后来因身体欠佳,李敏逐渐接过这份责任。2018年至今,她作为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特聘教师、家风家国宣讲团成员、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薪火”红色宣讲团导师,走进学校、社区、机关,一遍遍讲述外公的故事。
“虽然命运的轨迹让我从来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外祖父,但越是深入探寻档案,越是反复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在字里行间触摸他的人生轨迹,越是能够感受到他的温度——那是一种跨越时空、坚韧而滚烫的精神力量。”李敏动情地说。
除了宣讲,李敏还和母亲一起整理外公的史料。2002年,陈宝仓的小女儿陈瑞方曾写过一本《抗日儒将陈宝仓》,详细记录了将军的抗战功绩。之后,李敏和母亲又补充了台湾潜伏的经历,还制作了《陈宝仓将军》画册,“尽管因为内容敏感没能出版,可我还是想整理好——哪怕只是留给家人,留给更多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越来越多的人来问李敏关于陈宝仓的故事,这让她格外欣慰。“这部剧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沉默的历史。”李敏说,她会继续讲下去,把外公的故事、把台湾隐蔽战线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因为这些用生命守护家国的英雄,值得永远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永远不该沉默。
来源:柠檬酸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