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数据时,正在地铁上啃包子的打工人差点被噎住——孙艺燃,去年还在小成本甜宠里演女三,转眼把80年代纺织女工演成全网“电子妈”。
“15亿播放,3天,一部短剧。
”
刷到这条数据时,正在地铁上啃包子的打工人差点被噎住——孙艺燃,去年还在小成本甜宠里演女三,转眼把80年代纺织女工演成全网“电子妈”。
弹幕里一水儿“我妈当年就这发型”,顺手把#春归先婚后爱#送上热搜。
别急着感叹“她运气真好”。
点开幕后花絮,剧组穷到只剩两台轨道车,导演干脆把旧仓库改成车间,染料缸是淘宝299包邮的塑料桶。
孙艺燃自己蹲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挑纽扣,一蹲就是三小时,“颜色不对,观众就出戏”。
更狠的是,戏一杀青,她立马注册“燃点文化”,把片酬换成公司股份。
别人忙着接下一部,她先给十八线新人写培训PPT,标题简单粗暴——《如何在7天学会80年代走路》。
同样“不务正业”的还有邓灵枢。
中传校花出身,偏去演《夜班出租车》里的黑眼圈女司机,为了3分钟追车戏,在重庆高架桥来回跑了17遍,膝盖积水抽完继续拍。
韩国Wavve平台买下版权,弹幕韩语刷屏:“这姐姐开起车来像拍《速度与激情》。
”
领奖那天,她把奖杯直接塞给道具组,“金海鸥最佳女主?
不如司机座套上的油渍真实。
”转头飞去山城,为新角色再胖15斤,学棒棒军挑担,肩膀磨出血痕,拍照发群:“血痂也是妆,省特效。
”
郭宇欣走得更远。
《锦娘》在YouTube破亿那天,她正给“欣火计划”的学员煮面,一锅方便面加两个蛋,顺手把好莱坞制片人邮件念给大家听:“东方的朱丽叶·罗伯茨?
翻译错了吧,我明明是四川的郭芙蓉。
”
学员问她出名秘诀,她扔过来一面掉漆的小镜子——当年跑组化妆,镜子裂了也舍不得换,“照得出黑眼圈,也照得见野心”。
三个月后,这面镜子出现在新短剧《外卖小姐》里,女主送餐间隙照照裂镜,点赞破200万,评论区齐刷“真实到破防”。
数据也在疯狂加码:今年一季度短剧市场375亿,同比翻两倍还多,女性主创占六成。
横店新划出“短剧专区”,日均38个剧组抢景,效率比长剧快5倍。
单集成本飙到80万,快赶上网大,可演员片酬却没水涨船高——孙艺燃在《春归》里拿的是“底薪+分账”,播得好才有钱分,她咬牙认:“观众用脚投票,比平台评级靠谱。
”
高校也凑热闹,中传新开“微短剧创作”课,请邓灵枢去客座。
她带学生逛菜市场,让每人花20块配出一套“90年代打工妹穿搭”,不及格不许吃饭。
下课有人哭:“原来我妈当年这么土。
”她回一句:“土才是生活,滤镜不是。
”
有人担心“短剧泡沫”,三位姐姐却忙着“上岸”——孙艺燃牵手管虎拍长片,郭宇欣扎进迷雾剧场演刑警,邓灵枢把增肥的15斤又练回去,准备下一部体育题材。
她们没一个人回头炒冷饭,因为知道:15亿播放只是入场券,观众下一秒就划走。
所以,别再问“短剧能不能捧出大明星”。
地铁里那个被噎住的打工人,已经打开备忘录写下第一句话:“纺织厂夜班,机器声像打雷,我抬头,看见我妈年轻时的脸。
”
下一个15亿,也许就藏在这行字后面。
来源:儒雅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