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十七日,横店会场里,郑晓龙一句话把全网拍醒:新版红楼梦叫《红楼梦·大观园》,四十集,先拍季播,再上影版,七成镜头在电脑里搭景,演员先演一遍动画,再演一遍真人。
两千万人已经投票,你还在等87版林黛玉复活吗?
十月十七日,横店会场里,郑晓龙一句话把全网拍醒:新版红楼梦叫《红楼梦·大观园》,四十集,先拍季播,再上影版,七成镜头在电脑里搭景,演员先演一遍动画,再演一遍真人。
十二月全球发布会,谁演林黛玉,观众说了算,微博抖音票选通道已经烧到两千万。
陈都灵、檀健次、蒋欣,三个名字挂在榜首,像三盏灯,照得屏幕前的观众心里发毛:三十岁的宝玉、四十岁的凤姐、书卷气黛玉,能看吗?
剧组提前把答案塞给技术。
美院学生一起建模,大观园的石头、湖水、窗棂全存进硬盘,演员脸一扫,系统自动减龄,皱纹抹平,眼角下拉,十五岁的贾宝玉就能出现在屏幕。
郑晓龙说,先让数字人演一遍,真人再照着抄,年龄差被锁进硬盘,观众不会出戏。
听起来像外挂,可观众不买账。
檀健次演过硬汉,脸上带着成熟,忽然要演混在姐姐妹妹堆里的富贵闲人,反差太大。
蒋欣的华妃太深入人心,一瞪眼就让人想起后宫撕斗,她要是拎起机关枪一样的凤辣子,观众怕一秒跳台。
陈都灵文静,像校园里擦肩而过的学姐,让她咳血焚稿,很多人摇头:没那股狠劲。
焦虑在投票数字里翻滚。
越多人点下手指,越像在给旧版盖棺:八七版封神,新版只能拆神。
其实八七版当年也被骂,林黛玉不够美,贾宝玉太胖,播出后一年才翻身。
时间把粗糙磨成经典,如今轮到新技术接棒。
老戏骨早已就位。
倪大红、刘晓庆不演戏,只教礼仪诗词,手往哪放,腰弯几度,开口音怎么咬,像给年轻人套上一层古代皮肤。
刘亦菲、热依扎、杨紫还在池子里,粉丝天天打投,想把自己偶像送进园子。
票选机制把决定权拆成无数碎片,每个人只掌握一小块,却以为能撬动整块蛋糕。
郑晓龙算得精。
他拍过甄嬛传,知道观众爱看什么,也知道自己会被骂。
数字大观园是盾牌,七成虚拟场景,预算砍一半,工期缩三个月,演员档期好协调,平台回款快。
票选是第二块盾牌,骂声再大,也是观众自己选的人,怪不到导演。
技术+票选,把风险切成碎片,飘回观众自己脸上。
更深一层,红楼梦需要新活法。
八七版靠电视台循环重播,00后很少坐电视前。
短视频时代,不互动就被划走。
让观众点一点,吵一吵,先骂后看,先看再骂,热度像炭火,一捧就红。
数字技术把拍摄变成游戏,建模、预演、实时渲染,每一步都能剪成十五秒花絮,点赞自然来。
有人担心诗意被撕碎。
其实曹雪芹当年也是写给市井,茶坊酒肆,手抄本传阅,读者边看边改,互动自古就有。
新版只是把抄本换成云端,把毛笔换成光标。
青春诗会主线被强化,海棠诗社、菊花诗会、联句斗嘴,全保留,虚拟场景反而能把雪下红梅、夜宴大观园做成四季同框,让文字里的颜色真正落在观众眼里。
票选十二月封顶,那一刻,有人狂欢,有人脱粉,有人宣布永远不看。
可点开视频,弹幕还是会飘,真香定律不会失效。
技术再冷,也抵不过一句“原来林黛玉可以这么瘦”,一句“蒋欣的凤辣子够辣”,就能把观望的人拉进会员。
再不做选择,你就只能被剧透。
不懂这招,下一个在热搜吐槽的就是你。
直接抄作业,无脑复制:先去微博给心仪角色点一票,再去抖音刷剪辑,提前把弹幕梗背熟,开播那天,你就是朋友圈最懂行的那个人。
十二月灯亮,名字落定,大观园的门重新打开。
新旧两版不会打架,只会并肩躺在硬盘里,等人翻牌。
经典不是化石,是条河,每代人舀一瓢,颜色都不一样。
你手里那票,就是颜料。
来源:林中欢跃戏耍的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