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肖战真的接下《十日终焉》,他得在镜头前把‘我是谁’演成‘我谁也不是’,这活儿比哭戏难十倍。”
“如果肖战真的接下《十日终焉》,他得在镜头前把‘我是谁’演成‘我谁也不是’,这活儿比哭戏难十倍。”
记忆清零的设定,听起来像科幻,其实是演员的地狱级考题。
每十天重启一次人格,观众要看到同一双眼睛从“满格”到“格式化”再到“偷偷长出新芽”,还不能靠台词提醒。
原著粉最怕的,就是演员把“空洞”演成“走神”,把“疯批”演成“面瘫”。
肖战在《藏海传》里确实演过高智商反派,眼神带钩子,可那是“记得太多”的狠;这回要演“记得为零”的慌,完全是反向操作。
有人翻出他早期古装花絮,拍到他拍完一场哭戏后独自坐在棚边发呆,眼眶还红着,却跟助理说“我忘了刚才为什么难过”。
那一刻的“断片”状态,倒意外贴近齐夏的空白感——只是花絮不等于正片,谁也不敢把赌注押在“偶然”上。
真正让消息升温的,是广电总局备案表上突然冒出的那串数字:京字第12885号。
30集、都市奇幻悬疑、12月开机,出品方写着新丽+厦门景炫——正是《藏海传》的老班底。
备案不会说谎,它意味着剧组已经把钱、剧本、平台三方对齐,只差演员落笔签字。
业内管这叫“先锁壳后装芯”,壳是档期,芯是顶流;壳已晾好,芯若不来,项目就得原地蒸发。
肖战此刻还在《谍报上不封顶》的组里,每天拍到凌晨,杀青表上他的戏份被密密划掉,却还剩最后一场大爆破。
如果那场爆破能在11月底前拍完,他就能在12月直接拎着行李进《十日终焉》的循环迷宫;
若爆破延期,哪怕只拖两周,剧组就会启动Plan B,备选名单里还有另外两位“待爆”小生,粉丝连应援色都准备好了。
所以“官宣”其实用不着长篇大论,只要两条微博交叉出现——
第一条:“《谍报》全组杀青,感谢肖战先生130天陪伴。”
第二条:“《十日终焉》开机,欢迎肖战饰演齐夏。”
两条前后脚落地,才算盖戳,否则一切热搜都只是大型在线许愿。
原著粉最在意的“十日循环”能不能保留,答案藏在备案的“都市奇幻”四个字里。
总局给标签不是随便点外卖,写了“奇幻”就等于允许时间bug存在,删掉循环等于挂羊头卖狗肉,审片时会被要求重改。
所以大概率,记忆清零不会被砍,但会不会被温柔化处理,就看剧本送审那版有没有把“血”涂成“糖”。
有人担心30集体量太短,怕主线刚热就收官。
其实对循环题材这是好事,节奏紧,bug少,观众没空去豆瓣开帖骂逻辑。
参考同类型的《开端》,15集就炸出口碑,30集足够让齐夏攒够3600颗“道”再丢两次记忆,还能留两集做情感缓冲,不赶。
对肖战本人,这是一次“去标签”实验。
流量演员最怕被定型,古偶爆了就年年古偶,现代甜宠火了就连轴撒糖。
接齐夏等于告诉市场:我可以把人气先冷冻十个月,换一部可能不吸CP、不炒恋情、热搜都靠脑回路的戏。
成了,转型路直接拓宽;败了,也不过是回到原点,粉丝还在,商务还在,风险可控。
对观众来说,这场博弈也挺好笑:
大家一边骂流量毁IP,一边又把希望押给流量,因为知道只有顶流才能保住制作费,才能请得起好编剧好美术。
没有肖战的名字,《十日终焉》可能连备案都进不了“重点网络剧”白名单;
有了他的名字,书粉又连夜扒他旧图,放大瞳孔研究里面有没有“空洞”。
循环的不仅是剧情,还有观众自己的打脸流程。
所以,别急着站队。
杀青通告没出、开机红绸没揭、送审剧本没公示之前,所有争吵都是预演。
真想帮忙,就去把原著再读一遍,把名场面在脑子里拍成小短片,然后静待一个人走进镜头,看他能不能在第十天把名字再忘掉一次。
如果那一刻你信了,他就赢了;如果那一刻你笑场,剧方就得回去继续找人接盘。
循环的开关,从来不在演员手里,在观众的眼神里。
来源:闲观云卷云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