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本里的“朱枫烈士”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能说出“1905年生,1950年牺牲,赴台执行任务被叛徒出卖”,再多一点,可能是“坚贞不屈”“英勇无畏”——这些词像贴在烈士照片下的标签,工整、严肃,却少了点“人气”。
当“课本里的烈士”变成“奶奶”是真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
课本里的“朱枫烈士”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能说出“1905年生,1950年牺牲,赴台执行任务被叛徒出卖”,再多一点,可能是“坚贞不屈”“英勇无畏”——这些词像贴在烈士照片下的标签,工整、严肃,却少了点“人气”。
直到《沉默的荣耀》把“朱枫”从课本里“拉”出来,变成“爱吃豆沙粽的奶奶”“变卖家产的妻子”“写家书的母亲”,年轻人突然哭着说:“原来英雄不是游戏里的‘超级英雄’,是奶奶这样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剧里的“朱枫”,是“奶奶”不是“符号”
《沉默的荣耀》里的朱枫,不是“高大全”的“烈士”,是吴越演的“邻居阿姨”:会在临行台湾前,用油灯写两封信,跟丈夫说“自己胖了,衣服穿不下”;会变卖家产支援革命,从金石字画到母亲的3克拉钻戒,连爷爷都记得“她卖东西时眼睛都不眨”;会三入上饶集中营救丈夫,化名“周爱梅”,扮作同乡女儿,连敌人都被她的“家常”粽时,会时,手都在抖,但还是笑着说‘这钱能印好多书’”。
互联网上有作者说,“以往革命剧里的女性英雄,要么像江姐那样‘钢铁般坚强’,要么像阿庆嫂那样‘机智过人’,但朱枫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在于“人’”。比如剧里朱枫跟丈夫告别时,没有说“我要为革命牺牲”,而是笑着说“等我回来,咱们一起吃豆沙粽”;比如她被逮捕后,吞金自杀时,镜头给了她手的特写——那是双拿过笔、做过饭的手,此刻正攥着金镯子,往嘴里塞。这些细节比“高喊口号”更戳人,因为观众看到的不是“烈士”,是“奶奶”。
图片来自网络
朱容瑢说,有个学生听完她的宣讲后站起来,红着眼眶说:“以前觉得游戏里的英雄最厉害,能打怪兽、救世界,今天才知道,朱枫奶奶这样的英雄。”这句话像颗“炸弹”,炸醒了很多人——我们给年轻人讲“英雄”,讲了几十年“坚贞不屈”,却没讲“英雄也是奶奶”。
《沉默的荣耀》做对了什么?它把“英雄”放在“生活”里:朱枫不是“天生的英雄”,是“选择做英雄的人”——她可以选择留在家里,跟丈夫孩子团聚;可以选择不卖钻戒,过富裕的日子;可以选择在被捕后“招供”,换条命。但她没选,因为“为了更大的家,暂时放弃小家,是应该做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
互联网上有个热帖,标题是“《沉默的荣耀》让我第一次看懂了‘牺牲’”。楼主说:“以前觉得‘牺牲’是课本里的‘死亡’,现在才知道,‘牺牲’是朱枫卖钻戒时的‘不舍’,是写家书时的‘犹豫’,是吞金时的‘痛苦’——这些‘不完美’的‘牺牲’,才是最真实的。”年轻人的“英雄观”变了,他们不再喜欢“完美的超级英雄”,喜欢“有血有肉的奶奶”——因为
《沉默的荣耀》火了,不是因为“革命”,是因为“真实”
《沉默的荣耀》筹备了多年,编剧找了烈士后人、查了史料,甚至让烈士后代给剧组授课。朱容瑢说:“39集的体量,纯史料撑不起来,剧组会加一些情节,但都跟我们沟通过。”比如剧里朱枫跟女儿告别的戏,是朱容瑢爸爸回忆的““奶奶跟姑姑打电话时,哭了”;”比如剧里朱枫写家书的戏,是根据奶奶留下的信件改编的——信里夹着照片,背后写着“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这些“真实”的细节,比任何“流量剧情”都有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互联网上有作者分析,“《沉默的荣耀》火了,是因为它踩中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什么需求?是“想知道‘英雄’的‘另一面’”。比如朱容瑢看剧时,会说“吴越演的就是我奶奶”;比如观众看朱枫吞金时,会哭会去查“朱枫烈士的故事”。这些反应不是“炒作”,是“真实”的力量——当“烈士”变成“奶奶”,“牺牲”变成“家常”,年轻人自然会结尾1:《沉默的荣耀》火了,因为它把“烈士”变成了“人”
《沉默的荣耀》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狗血剧情”,却让年轻人哭着追更。为什么?因为它把“朱枫”从“符号”变成了“奶奶”——当观众看到朱枫写家书时的“犹豫”,看到她卖钻戒时的“手抖”,看到她吞金时的“痛苦”,他们突然懂了:“英雄不是‘天生的’,是‘选择的’。”就像朱容瑢说的,“奶奶不是‘超级英雄’,是‘想回家的妈妈’,但她选择了‘不回家’”。
图片来自网络
当“烈士”变成“奶奶”,年轻人自然会“爱上”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革命剧”,但《沉默的荣耀》的热度说明,不是年轻人不爱,是我们之前没把“英雄”讲对。当“朱枫”不再是课本里的“标签”,而是“奶奶”邻居”,是“身边的人”,年轻人自然会愿意看。就像那个学生说的,“游戏里的英雄能打怪兽,但奶奶能为了国家,卖掉所有东西,甚至牺牲生命”——这才是“真英雄”。
“煽情”,只是把“奶奶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而年轻人听懂了,哭了,然后说:“我想把奶奶的故事告诉更多人。”这,就是“传承”的样子。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