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饥荒里救回来的女孩,转身把养母送进枪口,这一幕让三百万观众直接关电视。
被饥荒里救回来的女孩,转身把养母送进枪口,这一幕让三百万观众直接关电视。
剧情走到最后一集,名单公布,谷正文的名字排在首位,大家早有准备。
真正让人坐不住的是阿菊站在审讯室签字的那一秒,她签的是养母的生死簿。
屏幕里养母朱枫眼里没有恨,只有空洞,那种空洞比子弹还响。
很多人把遥控器摔了。
弹幕刷得最快的一条是:我宁可她死在饥荒里。
愤怒背后藏着同一个疑问:一个人怎么可以黑到这一步?
回看第一集,朱枫在破庙把半块地瓜塞给阿菊,那块地瓜是朱枫的口粮。
后来朱枫带她进城,给她改名字,送她上学,给她攒嫁妆,一步一步把命掰成两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给阿菊。
观众把这些细节当糖吃,结果最后发现糖里包的是玻璃碴。
编剧没有给阿菊留苦衷。
她丈夫被谷正文抓住把柄,她只犹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把养母的藏身地址写得清清楚楚,还顺手画了路线图。
最扎心的是,她交完材料后,回头买了朱枫最爱吃的桂花糕,提着回家,像什么都没发生。
这种冷静比哭喊更吓人。
有人替阿菊找理由,说乱世里自保是本能。
可镜头给得很明白,谷正文的手下只吓唬她丈夫,没动她一根头发。
她完全可以选择沉默,选择拖延,选择递一张假纸条,她却选了最利落的那条路。
观众不是气她怕死,是气她连一秒钟的挣扎都没给养母。
朱枫被捕后,谷正文故意让她和阿菊见面。
朱枫只说了一句:你小时候发高烧,我背你走了三十里。
说完这句话,她转身就走,阿菊在原地哭成泪人。
观众骂得更狠:现在哭,早干嘛去了?
迟来的眼泪连自来水都不如。
剧情播完,社交平台冒出大量真人故事。
一位网友说,她舅舅当年把房子过户给干女儿,干女儿拿到证第二天就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再也没出现。
另一位网友晒出转账记录,三年里给闺蜜弟弟打了十八万,最后闺蜜把她拉黑,理由是催还钱太烦。
这些故事点赞都高得吓人,大家把阿菊当成一个符号,符号背后是养不熟的群体。
心理老师把这种现象叫恩情疲劳。
一个人长期接受好处,大脑会把它当成常态,一旦好处停止,接受者反而产生恨意,恨意再升级就是反噬。
饥荒年代给一口饭能换一条命,和平年代给一套房可能换一场官司。
善意像肌肉,老不用会萎缩,老被索取也会撕裂。
剧里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小角色,朱枫的亲生女儿。
她从一开始就反对母亲收养阿菊,理由是怕分掉母爱。
朱枫骂她小气,她甩门而出。
后来朱枫被捕,亲生女儿四处奔走,散尽家财,也没能救回母亲,却始终没有恨阿菊,只是说了一句:我妈把爱给错了人,可她还是我妈。
这句台词被剪进预告片,播放量破千万,很多人看到这里才意识到,善良本身没错,错的是把善良喂给了狼。
编剧在最后五分钟安排了一场空镜头,朱枫的旧宅子被改成展览馆,橱窗里放着那块没吃完的地瓜干,已经发黑。
镜头拉远,观众才发现,展馆门口排着长队,都是家长带着孩子。
讲解员说,这块地瓜干提醒人们,善良要有牙齿。
队伍里一个小女孩问妈妈,牙齿是什么,妈妈回答,先学会看人啊。
剧外,制作方放出数据,大结局当晚,平台新增会员一百二十万,弹幕总量突破三亿条,其中两亿条在骂阿菊。
制作团队接受采访,只说了一句话:我们不过把生活里最暗的那块布掀给大家看,看不下去的人,才会拼命把布盖回去。
观众的情绪还没散,一条热搜悄悄爬上来:如果你身边出现阿菊怎么办。
点赞最高的回复只有八个字:及时止损,别再喂了。
下面跟帖七千多条,有人写,给过三次机会,三次都掉血,第四次就关门。
有人写,救急不救懒,救苦不救贪,老祖宗早就把话说透。
剧终第二天,朱枫的饰演者去养老院做公益,被老人围住问,遇到阿菊那种人到底该怎么防。
她没讲大道理,只说了三句话:一,别把恩情挂嘴边,真正记的人不用提醒。
二,帮忙先看对方有没有还的能力,没有还,起码有还的意愿。
三,发现一次不忠,永远别再喂第二口。
现场掌声雷动,视频被转疯了。
屏幕暗了,生活还在继续。
下一次你动了恻隐之心,先想一想那块地瓜干,再决定要不要递出去。
善良很贵,要留给记得贵的人。
来源:毡房里感受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