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突然成了“水利专家”,《天下长河》一播,弹幕里全是“原来康熙会扛水泥”。
康熙突然成了“水利专家”,《天下长河》一播,弹幕里全是“原来康熙会扛水泥”。
清史学会的老先生们坐不住了,翻出档案啪啪打脸:康熙连河工图纸都看不懂,全程靠靳辅跑腿,剧里那段“朕亲自堵口子”纯属横店特效。
观众一边嗑瓜子一边乐:原来皇帝也能拿错剧本。
可别以为只是康熙一个人被拉去“加班”。
乾隆在《延禧》里变身慈祥老父亲,天天给令妃剥荔枝;高湛在《陆贞传奇》里哭得像失恋大学生,谁还记得他史书上的“暴君”俩字;司马懿更惨,直接成了“黑化版背锅侠”,好像三国就是他一个人搅浑的。
编剧们像集体穿越回中学,把历史作业撕了,重新写同人文,怎么带感怎么来。
理由也简单:爱情戏好卖,IP标签好认,灰色人设显得“高级”。
平台数据不会撒谎——加了感情线的历史人物,弹幕量能翻三倍;暴君一落泪,二创剪辑连夜破百万。
观众嘴上骂“魔改”,手指很诚实,一口气追到SVIP大结局。
于是剧组悟了:史实是冷的,流量是烫的,谁跟钱过不去?
但2023年开始,游戏规则变了。
广电总局的新细则白纸黑字:再敢把暴君洗成小白花,直接打回重剪;民族英雄如果被写成“恋爱脑”,连立项都别想过。
最狠的是一条隐形红线——“主要人物性格不得与主流史学评价相悖”,翻译成人话:你可以加戏,但不能把好人写成坏蛋,更不能把坏蛋写成圣人。
于是还没播的几部大剧连夜回炉,补拍“忏悔镜头”,化妆间里暴君排队念检讨,也是一道奇景。
更绝的是“历史顾问”持证上岗。
以前剧组请顾问,多半是退休老师来蹭盒饭;现在得先考试,通不过认证连片尾署名都没资格。
首批57人里,有给故宫修过档案的,有在《中国史研究》发过长文的,一水儿“硬核学霸”。
听说某部大女主戏想请顶流,顾问一句“这人物当时已经去世十五年”,导演当场改剧本,把女主她妈抬上来救场——毕竟谁也不想因为“穿越时空的爱恋”被钉在热搜上示众。
观众这边也得换换脑子。
调查显示,六成00后的“历史知识”来自弹幕和短视频,一句“我朱棣贼帅”就能概括永乐大帝。
可怕吗?
其实也不新鲜,当年《戏说乾隆》播完,人人都以为乾隆会微服私访,正经史书销量没见涨。
只是如今信息更快,谣言跑成高铁,辟谣还在骑共享单车。
于是有人总结了一套“防骗三件套”:一看片尾有没有顾问署名,二看人物有没有极端化,三看感情线是不是多到像裹脚布。
简单好用,比中学历史课还亲切。
说到底,历史剧不是纪录片,更不是教科书,它更像一桌重口味火锅:真材实料得有,花椒辣椒也得放。
观众要的是爽点,学者要的是考点,监管要的是安全点,三方拔河,锅里的丸子才翻得起浪花。
下次再看到康熙扛水泥、乾隆剥荔枝,别急着摔遥控器,先想想:这口锅,到底谁在添柴?
想通了,遥控器握在手里,也就没那么烫。
来源:硕弟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