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飙》刚收官那阵儿,满屏弹幕都在说“看这剧像坐过山车,到终点才发现安全带早松了”,这儿说的“安全带”就是安长林。
《狂飙》刚收官那阵儿,满屏弹幕都在说“看这剧像坐过山车,到终点才发现安全带早松了”,这儿说的“安全带”就是安长林。
作为安欣的养父、京海政法系统的老人,从副局长做到政法委书记,按理说该是黑白两道的关键人物,结果整部剧看下来,他跟个背景板似的,反倒成了观众口中的“全剧最大败笔”。
更让人意外的是,高启强、泰叔那些视若己出的养子养女,最后全成了“狼崽子”,把干爹们一个个送进了深渊。
今天就聊聊这俩事儿,为啥安长林会垮,为啥养子女全反水。
先说说安长林这角色,本来手里一把好牌,结果打得稀烂。
他的身份多关键啊,安欣的靠山、政法系统的老人,理论上该是正派阵营的“定海神针”。
可看完整部39集,你会发现他基本没干啥正经事。
安欣去卧底,他就说了句“老孟,你去请示”,之后就没下文了;明知赵立冬是“保护伞”,连一次正面刚都没有;
专案组进驻京海,他作为本地最高政法长官,连个关键线索都没提供,更别说侧面提醒了。
本想觉得安长林是真佛系,后来发现根本不是,就是剧情把他“捆住”了。
为了让剧情“安全落地”,编剧故意削弱了他的戏剧冲突,让他成了“剧情保险丝”,好人这边不能太早破局,坏人那边不能太早暴露,那安长林就只能“沉默”。
这种处理方式特影响观感,观众看着这么个有能力的人一直不作为,能不觉得“降智”吗?
而且剧版还删了不少原著里的内容,这点好多原著读者都吐槽过。
听说小说里的安长林是亦正亦邪的“灰色大佬”,既想保全自己,又想在京海这盘乱棋里留后手。
但剧版为了过审,把这些“擦边”情节全砍了,最后就剩个“看似清廉、实则无为”的空壳。
之前看《扫黑风暴》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有些官员角色的灰色线被删后,人物就显得特单薄,安长林这情况跟那差不多,剧情张力一下就没了。
除了改编删得狠,安长林这角色还有个毛病,就是关键时刻总“掉链子”。
有两个时间段他本该发力,结果全缺位了。
2006年“游艇案”那回,安欣卧底失败,他按兵不动;2021年专案组重回京海,他又神秘消失。
对比高启强20年步步高升的完整故事线,安长林这边的叙事全是窟窿,最后只能靠安欣和指导组“空降救场”,这种处理方式确实让观众没法接受。
安长林这边让观众意难平,《狂飙》里还有另一拨人更让观众咋舌,那些被当成亲孩子养的“干儿子干女儿”,最后全反过来咬了干爹一口。
最早暴露“江湖无父子”的是泰叔和徐江,2000年那阵儿,泰叔把徐江和白江波当左右手,名义上是干儿子,实际上就是马仔。
结果徐江一壮大,第一件事就是翻脸抢地盘,逼得泰叔只能下杀手。
这时候观众就看明白了,在《狂飙》的世界里,所谓“父子情”就是权力期货,只要干儿子的“市价”超过干爹,这合约说撕就撕。
高启强跟泰叔的关系更现实,高启强当初拜泰叔门下,就是靠“认爹”完成了身份三连跳,从卖鱼的变成建工集团总经理,最后成了幕后老板。
可等他翅膀硬了,立马就“逼宫”,一句“您该退休享清福了”就把泰叔踢出局。
后来泰叔在养老院跟安欣自嘲“我养了头狼,狼长大了就要吃肉”,这话算是点透了全剧的“养子反噬”主题,在江湖里升级打怪,情义就是过渡装备,没用了就扔。
连带着养的孩子也没一个省心的,高晓晨虽说不是高启强亲生的,但也是法律上的儿子,20年锦衣玉食养着,结果养出了一身自卑。
想骑摩托车炸街被骂,想进公司掌权被防,最后黄瑶把强盛集团的账本递到他面前,他想都没想就签字作证,这算是完成了“精神弑父”。
血缘、养育、金钱,在他想证明自己的冲动面前,全成了摆设。
最让人意外的是黄瑶,她算是全剧最大的反转。
老默为高启强顶罪死了,死前还嘱咐“照顾好瑶瑶”,高启强也确实把她接进别墅,供她读书、实习,甚至想让她接班。
可黄瑶把杀父之仇刻进了DNA,20年里一直没忘。
大结局的时候,她当着高启强的面亮出U盘,说“高叔叔,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但我更想我爸”,一句话就把高启强从“父亲”打回“仇人”,既报了仇又送了关键证据,这“双杀”确实够狠。
其实细想一下,这些养子女反杀也不是没道理。
从剧作角度看,编剧就是故意构建了“干爹—养子—反杀”的循环,想告诉观众,在黑色利益链里,任何情感都是要还的高利贷,而且得加倍还。
再者,干爹和养子共享秘密、共担罪责,最清楚对方的软肋,只要养子想“洗白”或者上位,出卖干爹就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路,戏剧冲突一下就拉满了。
还有就是观众的爽点,高启强再迷人也是反派,要是让警方直接抓了,总觉得少点啥,让最亲近的人反杀,既符合“善恶有报”的主旋律,又满足了观众“复仇”的爽感,算是一举两得。
可能有人觉得安长林的“沉默”和养子女的“反杀”是两条不相关的线,其实不是,这俩是互相呼应的。
体制内,安长林握着权力却不作为,直接导致黑恶势力野蛮生长;体制外,高启强们用“父子情义”包装利益,最后也被情义反噬。
一内一外,其实都是在说《狂飙》的终极命题,当制度和伦理同时失声,没人能赢。
有网友说“如果安长林早点发力,高启强或许不会被养女举报;如果江湖真讲情义,黄瑶也不用潜伏20年报仇”,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现实里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之前看新闻,某地扫黑的时候,就查出有“保护伞”官员因为怕担责一直不作为,结果让黑恶势力盘踞了十多年。
还有些经济犯罪案里,亲友因为利益反目的情况也不少,这跟《狂飙》里的“狼崽子”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说,安长林的“工具人”化虽然是《狂飙》的硬伤,让正派少了个能跟高启强对标的“智谋担当”。
但也正是这种“缺位”,让观众看清了灰色地带里的真相,每一句“为你好”都可能是欠条,每一次“不作为”都在为以后的“反噬”攒利息。
那些养子养女变成“狼崽子”,不是他们天生坏,而是环境和选择共同写的剧本。
当情义被利益异化,当权力成了沉默的帮凶,那下一个被咬的“干爹”,说不定就藏在观众席里。
看《狂飙》的时候,大家可能会为安长林可惜,为养子女的反杀唏嘘,但更该想的是,剧里的这些问题,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不管是体制内的担当,还是生活里的情义,只要失了衡,最后都可能变成麻烦。
这大概就是《狂飙》除了扫黑之外,给我们最实在的警示吧。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