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集历史剧!于和伟演毛主席王劲松万茜加盟,观众口碑爆棚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3 04:35 2

摘要:剧子体量摆在那里,演员列阵也不小。于和伟出演毛泽东,曹磊扮周恩来,何政军演朱德,王劲松再挑蒋介石的角色,万茜被猜测会演中央红军的女战士,张晚意演张学良。预告片里能看出不少功夫在表演上:于和伟被吐槽外型和口音,但他没敷衍,读毛泽东的诗词手稿、写了不少人物笔记,还

央视一套确认了《伟大的长征》将在2026年登台播出,共55集。这个长度不常见,说明制做方想把这段历史细密拍出来,不是走马观花那种。

剧子体量摆在那里,演员列阵也不小。于和伟出演毛泽东,曹磊扮周恩来,何政军演朱德,王劲松再挑蒋介石的角色,万茜被猜测会演中央红军的女战士,张晚意演张学良。预告片里能看出不少功夫在表演上:于和伟被吐槽外型和口音,但他没敷衍,读毛泽东的诗词手稿、写了不少人物笔记,还沿着长征路线走过,甚至为了贴近角色控制体重。看预告,他在说话时刻意带出湘音尾音,手势模仿也下了功夫,眼神里有一种坚定,观众看了有人点头说“像那么回事”。万茜背着步枪爬雪坡的镜头也很抓人,联想到历史里女战士翻越高山的那种硬气,画面比较直观。万茜背着步枪爬雪坡的镜头也很抓人,联想到历史里女战士翻越高山的那种硬气,画面比较直观。

剧情的时间线和历史本身一样,是一路往前走但剧里拍摄顺序和叙述可以倒着来。结尾是甘肃会宁的会师,这一步是长征的终点,也是整个行程到达陕北前的关键时刻。红军用时735天,走过大约二万五千里,横跨若干省份,翻越不少雪山,渡过多条大河。从出发到抵达,队伍人数发生了巨变:出发约8.6万,抵达陕北不到3万。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人真的没了很多,据说平均每行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湘江一役的伤亡接近3万,飞夺泸定桥的那次冲锋队里22人出发,最后只剩4人存活。把这些讲清楚,观众能直观看到那段路有多难。

剧里会复原很多关键战役。把大渡河、泸定桥的场景拍出来,需要大场面和特效,但更难的是表现战士们在铁索上爬行、子弹横飞时的步调和气氛。四渡赤水那段常被史书称为“神来之笔”,毛泽东当时把握敌情调动,红军左绕右闪,反复变向,最后跳出包围圈,这种节奏在镜头语言里要交代清楚,不只是打几场战斗那么简单。过雪山、走草地的镜头也不能省略,严寒、缺氧、泥泞、饥饿——这些细末都要拍到位,观众才能感到那个年代压在肩上的重量。

回过头看起点,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开始的。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里吃了亏,面对国民党布下的大网,形势非常危险。几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加上军需断裂,红军不得不做出出发的选择。出发那一刻是为了突破包围,保住骨干力量,整个队伍带着几乎没有保障的装备走进了未知。湘江会战发生在队伍撤离阶段,是整段行军里最惨烈的一场,红军在湘江边和敌人大规模对峙,被追堵得死里逃生,那段路上的牺牲率非常高。

拍摄团队显然也意识到这些节点的重要性。片场里要复原枪林弹雨、飞机轰炸、铁索桥的摇晃、雪山的冻僵,这些都不是光靠几句台词能交代的。演员们的练习不仅仅是开枪和队列,更多是把人物心态放进去。于和伟为了毛泽东的台词节奏和气息练了很久,王劲松对于蒋介石的老练和决断做了反复揣摩,张晚意要把张学良从最初的命令到后来的觉醒那种转折给表现出来。制做团队还把一些历史细节像康克清背几支步枪翻山的真实材料放进剧本里,让表演有据可依。万茜在预告里背着步枪上坡的画面,就是参照了历史记载,说是背了四支步枪,大概有十五公斤左右,这种体能活儿不是演戏时候能随便做的。

从史实角度看,长征不是单一的胜利或失败,它是由很多选择和临时应对组成的过程。军队在各种困难下做出的每一步,都跟地形、敌情、后勤有关。片子要交代清楚那些转折点,比如湘江被围后的决策过程、四渡赤水的兵法、强渡大渡河的时机选择,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战斗镜头,而是战术和心理的博弈。

制做方在宣传里也放了不少心思。55集给了足够的时间把事件展开,人物有空间去表现背景和性格。导演组在路线上做了实地考察,很多场景参考了长征路上真实的地点和气候条件,力求画面和叙事情境的贴合性。演员们的生活物资、服饰、武器道具也尽量回原,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其实决定了观众能不能带入。

预告片出来后,网络上讨论不少。有人关注表演细节,有人争论外型和口音。制作组对外透露的就是要尊重史实、还原人物,并用镜头呈像人的选择和坚持。导演在一次采访里提到,拍这个戏是想让观众看到人在极端环境下是怎么做决定的,台词之外更多是行为和目光。听起来挺直接,也挺实在。

来源:荧屏故事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