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冬天,台北街头刚贴出“户口总清查”布告,陈明德——那个每天给岳母张妈妈端洗脚水的“模范女婿”——把一封折得方方正正的举报信塞进邮筒。
最寒的刀子,永远藏在最暖的怀里。
1949年冬天,台北街头刚贴出“户口总清查”布告,陈明德——那个每天给岳母张妈妈端洗脚水的“模范女婿”——把一封折得方方正正的举报信塞进邮筒。
十天后,张妈妈被拖走,电台、圈了边的旧报纸、半瓶墨水,全成了罪证。
她回头冲他喊“照顾好阿琴”,那一刻才看清他嘴角原来一直挂着笑。
我昨天把台北档案局刚解密的原件翻完,三页纸,字迹像学生作业,却直接送张妈妈进马场町。
里头写着:“每晚十点零五分,有短促嘀声,持续约四分钟,疑似摩斯。
”就这一句,够了。
档案旁边贴着张妈妈的照片,齐耳短发,笑得像隔壁家阿姨,谁也想不到她管着整个台大支部。
剧组去年做声音设计,演员戴的耳机里放的就是这段放大后的嘀嗒,真摩斯,翻译过来是“平安,货已出”。
演员说拍到第三遍直接蹲地上干呕,因为忽然明白:自己演的陈明德当年就是贴着墙根听这个,听完还给丈母娘加热水袋。
戏里戏外,声音一响,谁都没法假装只是剧情。
更恶心的是,陈明德在信里特地写“请从轻发落,其女年幼”。
领导批注:示好掩护,可照准。
一句话,把老婆也钉死。
后来阿琴被送去绿岛,路上孩子掉了,回来再没怀上。
陈明德升职,娶了新太太,生了两男一女,履历表干净得像A4纸。
2024年纪录片《沉默者》找到聂曦原型的孙子,小伙子拿出一张折成指甲大小的纸条:行动前夜,有人传话“老地方改到北门”,字迹和后来抓人的口供纸一模一样。
双重间谍,一环套一环,张妈妈只是顺带被卷进来的礼包。
我把三份材料并排摊桌上:举报信、北门纸条、户口清查令。
同一张纸型,同一支钢笔水。
原来那波清查根本不是临时起意,是先把网织好,再让“女婿们”动手,一人拉一家,两千多人就这么连锅端。
戏里王昌诚最后站在人群外看枪决,镜头没给正脸。
导演说怕观众冲进来打人。
可现实更潦草,陈明德1983年病逝,讣告标题是“忠诚公仆”。
追悼会门口有辆卖烤红薯的小车,摊主就是阿琴,她没进去,只把炉火拨得通红。
所以别再说“剧情太狠”。
真事摆在那儿,狠的是人,不是戏。
下次谁再对你太好,先听一听夜里十点有没有嘀嗒声——那可能是刀子倒计时。
来源:小可可玩具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