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才知晓,原是主演自带编剧团队,将剧本修削得面目全非——主角从接地气的平凡人蜕变成完美无瑕的圣贤,配角戏份被裁剪得支离破碎,剧情逻辑更是起伏如过山车,令人观之蹙眉。
说实在的,林永健老师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那篇文章,字字句句都落进了我的心坎。
作为追了十几年国产剧的老观众,个中滋味,体会尤深。
去年曾有一剧,我怀着对原著的挚爱虔诚追更,不料数集之后,渐觉滋味有异。
后来才知晓,原是主演自带编剧团队,将剧本修削得面目全非——主角从接地气的平凡人蜕变成完美无瑕的圣贤,配角戏份被裁剪得支离破碎,剧情逻辑更是起伏如过山车,令人观之蹙眉。
这不正应了林老师的比喻么?精心绘制的设计图纸,被随意的试驾员涂改,最终造出个不伦不类的物件。
不得不承认,当下某些剧作确实偏离了常理。农村题材里,主角安居豪华别墅;职场新人手捧星巴克从容出入,这哪里是寻常打工人的真实图景?
一位在剧组工作的朋友曾透露,如今某些演员团队审阅剧本,首要在核算个人戏份比重,斟酌对手戏演员是否夺其锋芒。
至于剧情是否合理,人物是否立得住,反倒成了最不要紧的考量。
但曙光总在阴影处。《山海情》的成功恰是最好的例证——演员们灰头土脸地在黄土地上挣扎求存,不也同样赢得了观众的真诚掌声?
这证明大众的审美从未迷失。在生活重压下的现代人,追剧不正是为了寻求真实的感动?谁愿终日凝视那些悬浮于空中的“完美人设”?
“流量要从指尖流向心尖”,林老师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归根结底,演员立身之本在于演技与作品。
那些惯于改动剧本者,或可得意一时,但时光终将证明,观众自会用手中的选择权作出最终裁决。
平心而论,这些年来行业风气确有改善,但要根除顽疾,仍需每一位观众的理性抉择。
唯有当我们不再为魔改剧作贡献点击,制作方才会真正将创作权归还专业人士。
到那时,我们方能期待更多直抵人心的佳作问世。
来源:枕星河一点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