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敢拍出来的,从来都是想让你看到的,始终无法表露出来的结局,往往是多数人不能接受的现实。
作者:温纾言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事实上:
《蜗居》原著里,不敢拍的这三个人的结局,才是全书最现实的解读。
敢拍出来的,从来都是想让你看到的,始终无法表露出来的结局,往往是多数人不能接受的现实。
最讽刺的结局是:
所有人都以为宋思明和海藻是整部剧中最大受益者,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海藻却沦为了这段关系中的耗材,全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宋思明榨干妻子,利用权力试图转移资产,和海藻远走高飞,而海藻也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可以依靠的路,最后,却全都成了被人寄生吸血的工具。
剧情走到最后,任谁都没想到,被牺牲的,居然是一开始手握资源的人。
就像是《寄生虫》的导演说的一样:
谁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寄生虫,他们本来也只是我们的邻居,朋友,只是在不经意间被推到了悬崖的边缘。
小人物作恶的时候,正是因为尚且保留着不好不坏的状态,才最让人讨厌。
海萍一家是全书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有些人的机遇,往往在别人的身上。
若干年后,当我再次回看海萍对海藻间歇性的利用时,才真正发现:
那些真正聪明的,狠厉的人,是会懂得利用身边一切人和事物的。
不动声色地将海藻推向宋思明,而海萍也借此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化属性,才是整部书,乃至整部剧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点。
讨论《蜗居》这部剧的时候,观众往往讨论最热烈的,就是海萍有没有利用海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性。
实际上,海萍的确在不动声色间利用了海藻的同理心。
更可怕是:
这种道德绑架甚至是一种下意识的,印刻在骨子里的隐蔽习惯,就连她在都没有察觉到,后来的海萍向海藻哭诉自己的处境,倾诉自己的难处,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海萍骨子里,其实也像海藻一样,是存在着一种寄生行为的。
海萍和海藻两姐妹是相依为命,可这两个人相依为命起来,往往是没有界限的。
买房子,欠高额债务,失业,苏淳入狱,海萍每一次向海藻哭诉,其实都是下意识地期盼海藻这个妹妹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希望对方把自己人生中不能解决的事情,让对方来解决。
甚至换一种说法:
某种程度上,海萍甚至在转嫁责任,把妹妹海藻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丈夫。
而海藻每一次为海萍解决问题,其实换来的根本不会是海萍的认同,而是对方更加变本加厉的使用。
一个人在过度展现自己的工具性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被使用者定义了她的属性。
尤其是当海萍发现海藻背后的人愿意为了对方买单,解决问题的时候,海萍的这种习惯性摄取,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只是两姐妹之间,海藻表露的更明显,而海萍则表现的更为隐蔽。
这两姊妹,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最大既得利益者悲哀的是:
在眼看到能从海藻的背后得到好处时,所有人都在不动声色地将海藻往宋思明的身边推。
等到他们做了这顺水推舟的人情,得到利益后,海藻回过神来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
苏淳说:“你别气了。海藻已经是成人了。你没看见,现在那个宋思明对她的影响,比你比父母大得多吗?你难道没看见她开的车?那是宝马,一辆上百万的。像她这样不能光享受不尽义务。生个孩子也是应当的。”
海萍更怒了,张口骂道:“愚蠢!一个孩子,宝马就能换来了?海藻要是真爱这个男人,我就不发表意见了。她身陷其中根本看不清楚。这个宋思明,他要是一介布衣,海藻能看上他?年纪那么大,其貌不扬。而他要是不在这个位置上,海藻会跟他?海藻那是爱吗?她是被他头上那顶光环给迷惑了!可是,那顶光环是他的吗?那是别人给的。他要是世袭贵族,我就拉倒了。他有可能今天在位,明天就不在了。到时候海藻怎么办?!”
这两个人,其实都意识到了海藻背后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要承受的坏处。
一个因为还有些许亲情,在其中摇摆不定,显得既要又要。
而另一个,则因为现实的利益选择视而不见。
只是,当现实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时候,那点微不足道的感情,也只能往后排了。
苏淳叹口气说:“你一点都不糊涂。你也看得很明白。这就是我要跟他摆脱干系的原因。你这番话,该在海藻跟他以前说的。”
海萍说:“许多事情赶一块儿了,让我没办法也来不及细想。我原本想,这次海藻再回去跟他,不过是小贝离去了她心头空虚没人填补。我若让她马上抽身,是不可能的。她需要一个人靠着走一段,等清醒了自然就离开了。哪里想到她会这么不懂事呢?!这下好了,彻底套牢!”海萍非常懊恼。
“那你能怎么办?你又不能拉她去流产。别管海藻是不是真爱他,目前来看,海藻是不愿意抽身的。现在社会风潮就是这样,笑贫不笑娼。像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算了。”
海萍眼眶都红了:“我难受就难受在这里。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这样的人下场悲惨的也不是一个两个。怎么都只看眼前一片呢!唉!海藻!”
苏淳说:“管好自己吧!
人在忠于自身利益的时候,其实是会自欺欺人的。
在其中占尽了好处后,又选择事后诸葛,这夫妻两个可恨的点,其实也正在于此。
干涉个人命运在其中得了好处之后,却又在此作壁上观,做了小人。
他们都忘记了一点:
一个人能够得到一些成果,除却自身的努力,当时的环境和身边借到的东风,也很重要。
可这正是他们如今所刻意忽视的。
往往站在背后不出声的人,得到的往往是最多的。
海萍在其中拿到了资源,搭上了马克这条线,开启了自己的事业第二春,而苏淳什么都没有付出,却是其中得到最多的那个。
最后的结局里,苏淳开始干电商,用的书商仍然宋思明带来的资源,甚至,那个年代刚好是电商的起步时期。
而苏淳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一套上海的房子,成功安家,几乎什么代价都没有付出过,成了背后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为了这套房子,海藻搭上了自己的生育能力和正常生活的代价,而海萍则掏空了自己父母的养老钱,搭上了自己的妹妹,唯有苏淳,虚惊一场后,反倒是获利最大。
不敢拍的结局最后的结局里,其实宋思明并没有像剧版一样,在临终前对女儿忏悔说对不起。
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心中仍然念着的是海藻,甚至在出车祸后,还是说出了那句“海藻,我爱你。”
“海藻,我不去看你,是我不想连累你。海藻………”宋的眼前,是长发的海藻笑盈盈地穿着冬天的衣服走近自己。奇怪明明夏天刚过,怎么下雪了。“我爱你,海藻。”宋思明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海藻一定听见了。
甚至宋思明请求Mark将他们母子带出国,给他们一个生存空间。
剧版为了过审,海藻幡然悔悟将五百万上交,而放在原著中,海藻甚至并没有将这笔钱上交。
而除却Mark的指点和投资,这笔钱,甚至很有可能已经让海萍为了创业开办学校用掉了一部分。
因为,当时的海萍和苏淳夫妇,为了买房子已经倾家荡产,已经毫无本钱了。
最后的结局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Mark搂着海藻踏上飞机,身后是挥舞着手含着泪花的父母和姐姐一家。
淮海路上,“海萍中文学校”正式挂牌开张。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利益会轻易来到你的身边,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一个人能从另一个人那里轻而易举得到好处的时候,不是自身成为了被利用的一部分,就是身边人成为了自己向上攀爬的耗材。
而海萍,苏淳夫妇,亦是如此。
来源:花语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