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支箭突然射来,他猛地从马背上跌下,雪沫子溅了满脸,却还挣扎着想要爬起来——旁白里这句带着喘息的台词,一下子把人拉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商海。
“如果这一次能侥幸活下来,我们中原再见!”
预告里,冰封的宁古塔雪地上,陈晓饰演的古平原骑着马拼命往前逃,身后是紧追不舍的官兵。
一支箭突然射来,他猛地从马背上跌下,雪沫子溅了满脸,却还挣扎着想要爬起来——旁白里这句带着喘息的台词,一下子把人拉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商海。
说真的,《大生意人》这部剧,真是把剧迷“溜”得够久了。今年4月就在爱奇艺预热,原计划暑期档7月上线,结果赶上三大平台古偶剧火拼,硬生生调到10月初;可等到10月快结束,还是没个准信。直到10月6号,官微发了中秋预约活动,才算给了点动静。
最近有靠谱瓜主爆料,这部剧大概率定在11月6号开播——这下,等了大半年的剧迷总算能松口气了。
为啥大家这么盼着《大生意人》?看看这几年的商战剧市场就知道:能叫得上名字的经典,还是10年前的《乔家大院》《大染坊》《大宅门》,要么是讲晋商传奇,要么是说民族工业,每一部都透着“扎实”二字。
可这几年呢?要么是挂着商战皮的恋爱剧,要么是主角开金手指的悬浮戏,能让人静下心来品“商道”的硬货,太少了。
而《大生意人》,从4月预热时就被寄予厚望——陈晓演的古平原,被网友戏称为“沈星移升华版”;剧情改编自赵之羽的同名小说,作者祖上是努尔哈赤时期的议政大臣,曾祖父是晚清大商人,写起晚清政商关系,那叫一个“门儿清”。
光是这些,就足以让人期待:这部剧,能接棒《乔家大院》,重现商战剧的荣光吗?
一、从宁古塔逃犯到纵横三商,这才是晚清商战该有的“硬核”
商战剧的魂,从不是“赚了多少钱、开了多少店”,而是“在时代的夹缝里,怎么凭着智慧和良心活下去、做下去”。
《大生意人》最让我惊艳的,就是它没回避晚清的“难”——古平原的发家史,没有天降好运,只有“九死一生”的挣扎,和“以信为本”的坚守。
看预告和原著背景就知道,这剧的“扎实”,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1. 开局就是“死局”:宁古塔逃犯的“绝境求生”
古平原的起点,低到尘埃里——徽州歙县人,咸丰年间因事被流放到宁古塔。熟悉清史的都知道,宁古塔和尚阳堡,是清朝关外最狠的两个流放地,“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几乎等于判了死刑。
一开场,就拍了他逃狱的名场面:冰天雪地里,他穿着破棉袄,骑着一匹瘦马,身后是手持弓箭的官兵。镜头扫过茫茫雪原,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只有风声呼啸。
官兵头领一箭射出,精准命中马匹,古平原“咚”地摔在雪地上,手上的冻疮被磨破,血瞬间染红了雪地。他没喊疼,只是咬着牙,往雪堆里钻——没有激昂的配乐,只有马蹄声、风声,还有他粗重的呼吸,这种“悄无声息的绝境”,比任何“逆袭爽感”都更戳人。
逃出来的古平原,一无所有,只能一路乞讨往中原走。预告里有个镜头:他蹲在山西一家票号门口,看着里面穿长袍马褂的商人,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眼神里有羡慕,却没有卑怯。就是这个眼神,让我觉得“这角色立住了”——他是逃犯,却没丢了书生的风骨。
2. 纵横三商的“狠劲”:从“三个月干倒太平号”到“联合抗洋”
如果说逃狱是“活下来”,那入山西、下两淮、归徽州,就是古平原“站起来”的过程。他没走寻常路,一脚踏进了最复杂的三个行当:票号、盐业、茶业。
进山西票号时,他就放了句狠话:“三个月之内,我要让太平号在山西关门上锁。”预告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站在太平号门口,对着掌柜的拱手,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胸有成竹”的狠劲。
接下来的操作,看得人拍案叫绝:他摸清太平号“挪用公款放高利贷”的把柄,却没直接揭发,而是联合几家小票号,推出“低息存款、保本放贷”的业务,一步步抢了太平号的客户。
等到太平号慌了神,想搞“挤兑”反击时,他早已联合商户备好银子,稳稳接住了这场“商战”。
下两淮做茶业时,他又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别人都盯着本地的茶叶生意,他却带着人,沿着茶商之路走了大半个中国,从安徽到福建,从湖北到云南。
预告里,他坐在马车上,手里拿着账本,对着随从说:“只有见识了全国的茶商之路,我才可能看清楚全局。”
最燃的,还是他联合商人“抗洋”的戏。晚清时期,洋商靠着船坚炮利,控制了航运和原材料,不断涨价,挤压内地商号的生存空间。
预告里,古平原站在徽州商会的大堂里,对着一群愁眉苦脸的商人喊:“洋商想把我们逼死,可我们不能自己认输!天下生意人,以信为本,以义为根——只要我们抱成团,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牵头成立“商盟”,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甚至自己垫钱开通了“内河航运”,绕开洋商的垄断。
3. 商道不是“赚钱术”:“以信为本,以义为根”的底色
很多商战剧,总把“商道”拍成“算计术”,可《大生意人》不一样,它拍出了“商道”的底色——“信”和“义”。
两淮发生旱灾,茶叶减产,很多茶商趁机涨价。古平原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涨价,还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有人劝他:“你这样会亏死的。”他却说:“生意没了,可以再做;人心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就是因为这份“义”,后来他联合抗洋时,才有那么多商人愿意跟着他——这才是“商王”的格局:不是赚了多少钱,是赢得了多少人的信任。
二、陈晓演活“多面商王”,孙千挑大梁,这阵容够“稳”
商战剧的演员,拼的不是颜值,是“能不能演出角色的‘魂’”——古平原的“韧”、常玉儿的“智”、对手的“狠”,都得靠演员的细节来撑。《大生意人》的阵容,没让人失望。
1. 陈晓:从“沈星移”到“古平原”,他终于演活了“商魂”
提起陈晓演商人,很多人会想到《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沈星移——热血、冲动,带着点少爷的任性。
但这次的古平原,完全是另一个层次:他有沈星移的热血,却多了份“历经磨难后的沉稳”;他有书生的风骨,却也懂“商场的圆滑”;他能在绝境里求生,也能在巅峰时坚守本心。
看预告里的几个片段,就能感受到陈晓的演技爆发:
- 逃狱时,他摔在雪地里,眼神里有恐惧,却更多的是“不服输”,手指紧紧抠着雪地,哪怕流着血,也没放弃挣扎;
- 在山西票号谈判时,他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脸上带着笑,话里却藏着“机锋”,一句“太平号的账,我帮您算清楚”,说得掌柜的脸色发白;
- 和常玉儿相处时,他又变回了“温情的普通人”,会帮她挑掉头发上的草屑,会笑着说“等赚了钱,就带你回徽州”,眼神里的温柔,和商场上的“狠劲”判若两人。
陈晓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做了不少功课:他通读了原著,还查了晚清商帮的史料,甚至跟着老商人学“算盘”“记账”。
有场戏他要一边打算盘一边和人谈判,手指在算盘上翻飞,嘴里还能清晰地报出数字——这种“细节的真实”,比任何“耍帅”都更有说服力。我敢说,古平原会是陈晓“流量转实力”路上的又一个代表作,比沈星移更有深度,更有分量。
2. 孙千:95花挑大梁,常玉儿不是“花瓶”是“战友”
很多人担心,《大生意人》是“男人剧”,女主会是“花瓶”。但看了预告就知道,孙千演的常玉儿,是古平原的“灵魂战友”,不是“附属品”。
孙千这几年的戏路越来越稳,《风吹半夏》里的“野猫”,敢爱敢恨;《我在他乡挺好的》里的许言,真实接地气。这次演常玉儿,她褪去了“少女感”,多了份“成熟的智慧”。
预告里,她穿着晚清的旗袍,头发挽成简单的发髻,手里拿着算盘,眼神专注——没有夸张的妆容,却透着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看得出来,她不是在“演女主”,是在“演一个懂商道、有风骨的晚清女性”。
三、商战剧该“醒”了!《大生意人》能否接棒《乔家大院》?
这些年,总有人说“商战剧不行了”。可真的是商战剧不行了吗?我觉得不是——是悬浮的商战剧太多了,忘了“商战剧该拍什么”。
《乔家大院》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不是因为乔致庸赚了多少钱,是因为它拍出了晋商“汇通天下”的格局,拍出了“诚信为本”的商道,拍出了在清末乱世里,民族商人的挣扎与坚守。
《大染坊》也是如此,陈寿亭从一个乞丐,成长为民族工业的代表,靠的不是“开金手指”,是“脑子活、肯吃苦、讲良心”。
而《大生意人》,恰恰抓住了这些“经典的内核”:
- 它拍的是“时代”:晚清的动荡、洋商的入侵、商帮的博弈,每一个背景都真实可感,不是“架空的爽文”;
- 它拍的是“人”:古平原不是“完美英雄”,他会犯错、会迷茫,却始终坚守“信”和“义”;常玉儿不是“花瓶”,她有智慧、有担当,是古平原的“战友”;
- 它拍的是“商道”:不是“算计术”,是“以信为本,以义为根”,是“生意的本质是互利,商的底色是家国”。
有人担心,《大生意人》会和Q4的头部剧《王权篇》撞档。但在我看来,完全不用慌——《王权篇》是古装权谋,《大生意人》是晚清商战,完全是两个赛道。
喜欢权谋的看《王权篇》,喜欢商道、喜欢真实历史感的,自然会选择《大生意人》。而且,对于真正的好剧来说,“撞档”从来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硬道理。
11月爱奇艺就要开播了。我已经备好瓜子,就等着看古平原从宁古塔逃出来,一步步在晚清商海“逆风翻盘”;等着看他如何“以信为本”,赢得人心;等着看他和常玉儿,如何在乱世里,守住“商人的风骨,民族的魂”。
就像古平原在预告里说的:“天底下的生意,说到底就两个字——信、义。守住这两个字,就守住了生意,也守住了人心。” 希望《大生意人》,能守住“商战剧的初心”,成为下一个经典。
来源:沐娱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