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倒转89年前,如果说人类历史是一部鸿篇巨制,红军长征无疑是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章。长达两年、跨越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仅看数字就让人心颤:86,000人出发,最终到达延安不足30,000人,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你是否好奇,这场看似绝望至极的远征,
时光倒转89年前,如果说人类历史是一部鸿篇巨制,红军长征无疑是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章。长达两年、跨越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仅看数字就让人心颤:86,000人出发,最终到达延安不足30,000人,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你是否好奇,这场看似绝望至极的远征,是如何从失败走向胜利?最近,一部长达55集的历史剧《伟大的长征》即将登陆荧幕,它会把那些尘封的壮举重新拉回公众视野。这部剧究竟能否将这段历史的丰碑,重新树立在新时代的观众心中?
《伟大的长征》引发的讨论刚刚露头,网络上却已经是“口水仗”四起。主演于和伟饰演的毛主席一亮相,就有人对他提出质疑:“他长相和毛主席不符”“普通话里藏着东北味”,这些声音可谓针针见血。另一边,也有观众为于和伟打抱不平:“演员的使命在于演技,不是长得像就能完全代入毛主席那个年代的搏杀之艰。”这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让《伟大的长征》未播先热。长征精神的传承关乎一代人的情感记忆,这次演员阵容是否能为经典塑造注入新灵魂,依然是个悬念。
为了让这部剧尽可能接近历史,主创团队可谓用尽心力。据爆料,于和伟不仅研读了毛主席的大量诗词手稿,还亲自踏上长征的部分路线,试图用自己的脚步去接近历史的厚重感。他甚至通过节食瘦身,为了在形体上向角色靠拢。预告片中,于和伟那标志性的眼神中埋藏着深深的忧国,是一种即便不说台词也能感染人的力量。
而在女性角色的选取上,万茜的加入更是,她在剧中可能饰演中央红军女战士蔡畅或康克清。想想康克清,那个背着四支步枪翻越雪山的女人,是怎么支撑起柔软肩膀上的这份沉重;而万茜作为“军人”家庭出身,这种个人背景或许能为角色注入额外的真实感。
多方观点并存的普通观众的评论显得更加有趣。“要是一边啃着甜腻的蛋糕,一边看一群人为了一个馒头走过雪山草地,我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一位网友曾这样留言。站在今天的阳光里,回头仰望这些为信仰只争朝夕的红军战士,的确耐人寻味。
即便团队如此用心,依旧难挡某些人的冷嘲热讽。于和伟饰演毛主席,不是第一个让人觉得“有争议”的选择。在此之前,唐国强与古月等老戏骨已把毛主席的形象牢牢定型。大多数观众对毛主席的视觉认知几乎是“唐国强附体”,这也使于和伟的挑战注定不轻松。更有甚者,有观众指出:“长征的历史怎么可能被几个演员还原?如果拍得不够真实,那就是在消费历史情感。”
对于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观众的眼光似乎格外苛刻。翻看近年来的历史大剧,从《亮剑》到《大决战》,主旋律剧集在拥趸的热情中也频频遭遇某些“水军”攻击。历史与观众的情怀是双刃剑,如何拿捏,团队却需要一个清晰答案。但看似炮火猛烈的质疑声,其实隐藏着另外一层意义——它意味着人们对长征这段记忆仍然充满敬畏。这种敬畏感与争议声交织,让《伟大的长征》迎来了未映先抬高期待值的复杂局面。
随着细节逐渐揭秘,历史的震撼效应正被慢慢激发。一些从未曝光的拍摄画面流出:扮演红军士兵的演员们想要还原“爬雪山”的苦难,包括万茜、张晚意等演员都是顶着零下气温,靠原始装备攀爬真实雪地。困难程度之大,让主创感叹“这还只是一点点真实的冰山一角”。更让人瞩目的是张晚意的表现,他挑战张学良,从最初的执行剿共命令到最终“远赴西安事变”,角色心绪细腻变化极有看点。
随着湘江战役被重新提上舆论日程,它成为第二次引爆争议的“导火索”。当年的湘江战役到底有多惨烈? 每300米就牺牲一名战士,而每个牺牲的名字背后,又承载了多少未竟的理想?这些问题,让观众的情绪在故事尚未展开前就已经攀升到极点。正是在这种情绪下,《伟大的长征》更迫切需要以质量回应期待。
重新阐述这样一段伟大的历史,也意味着承担更高的风险。一些历史评论员指出,长征是全中国的记忆,而不仅仅属于某一代人。以商业剧的形式再现,它是否还有能力超越娱乐?这些反对声音显得格外刺耳:“历史能不能好好讲?别加滤镜、别搞什么爱情线。”
另《伟大的长征》本身在55集的时长中,如何避免剧情失控、节奏拖沓,也是个隐忧。长篇主旋律大剧通常面临的难题就是——观众对故事热爱不假,但能用多长时间陪伴理解,这才是关键。对于如何处理剧中的戏剧性与严谨性,这不仅是该剧的障碍,也考验着整支创作团队的智慧。
我们承认,拍一部能被“所有人”认可的历史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观众永不过时的审美和价值观总在变。但也不能否认,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品——它重新唤醒长征精神,提醒我们过去那些正在被遗忘的英雄,依旧值得铭记。从这一点来说,《伟大的长征》的努力无疑可圈可点。
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演员选角与角色形象的融合,如何在真实长征史实与内容审美间找到精准平衡,依然考验着主创。导演张永新曾表示:“我们希望观众记住的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那些鲜活的故事背后闪光的人性。”这是美好的愿景,但能否变为现实,大家都在等着看。
你会选择打开电视,花时间去了解这场长征途中写满牺牲与信仰的故事吗?还是认为这类主旋律影视剧就该保持原本的教育属性,而不是让人娱乐消遣?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