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改稻为桑”的开局,老百姓为何抵死不愿意呢?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4 08:41 8

摘要:权力的斗争和博弈,都是从高到低,一层一层传导的。财政议会是最高层的博弈,这也是我为何非常非常详细进行解读的一个原因(

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文:谢汶青

权力的斗争和博弈,都是从高到低,一层一层传导的。财政议会是最高层的博弈,这也是我为何非常非常详细进行解读的一个原因(

《大明王朝1566》为何说严党清流都只是嘉靖棋盘上的过河卒?

《大明王朝1566》对话分析:如何优雅怼人,同时立于不败之地?

《大明王朝1566》用具体详尽可信度高的数据说话,是否有用?

《大明王朝1566》让大家见识一下,事实也只是事实而已?

《大明王朝1566》嘉靖让大家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帝王平衡术

《大明王朝1566》国库亏空的解决方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呢?),因为,接下来的所有剧情,基本都是这种博弈的延续。

第一集中,我已经分解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最高层大局,就是嘉靖利益集团、严党利益集团和清流利益集团 。

真正高手的竞争都在高层面上,而他们往往会坚决避免低层次的竞争(要想体会到我说的这句话,需要职场经验,我也是在多年的职场经验中体会并总结出来的)。

有了一个大局,大局中就还会有各种小局,就像一本书,有了目录,一个目录下面还会有小目录一样。

请大家记住,不管有多少个小局,都是统筹在这个最核心的大局中的,

不管是政策的执行,还是大局中的矛盾,都是会一级一级传导到下一层,下下一层的局中的。

第一集中财政议会最后辩论的结果,是用“改稻为桑”来弥补财政去年捅的大窟窿。

到了第二集中,“改稻为桑”政策的实施就开始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分解,在具体实施的这个过程中,都会出现什么?

执行一定会是地方政府去具体执行的,那又是如何执行的呢?这就牵扯出一个方式方法,还有如何面对高层任务的时间限制,和老百姓的生存利益之间的一个平衡问题了。

从剧情中,可以看出,是极度担忧与彻底的不信任。

1,张居正预见到政策会变质。

他们完全不相信严党会好好执行政策。清流从一开始就认定,所谓“改稻为桑”最终必然会沦为严党及其背后势力兼并土地、掠夺民财的工具。

百姓不仅得不到好处,反而会因此遭殃。

2,洞察到严党的真正图谋。

由张居正提出预见和担忧,他们一起清晰地分析了严党的获利模式:桑田利润远高于农田,而严党控制从生产到织造的所有环节后,巨额利润将全部流入他们的口袋,与国库和百姓无关。

他们认为这是严嵩一早就设下的阴谋。(在这里我认为他们的这一推论,完全是基于严党一派一贯的贪腐基因推导出来的,而不是严嵩一早设下的阴谋。因为“改稻为桑”政策是张居正在议会上先提出,而后严嵩补充的)

3,对皇帝抱有幻想但无奈。

对话开头徐阶提到“皇上还是圣明的”,像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他们也深知嘉靖皇帝已批准圣旨,无法从正面推翻,只能想办法在执行层面进行阻击。

争取关键人物胡宗宪,从内部进行瓦解

面对朝廷和浙江都是严党成员的困境,清流的对策非常精准和务实。

1,核心策略是争取胡宗宪

他们一致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时任浙直总督的胡宗宪。

为什么呢?

胡宗宪是严嵩提拔的人没有错,但是,胡宗宪的为人,经过客观评价,一致认为他“在大事上有见解”、“顾全大局”,是一个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利害的关键人物。

2,如何具体执行呢?

派人深入虎穴。决定派遣谭纶亲自前往浙江,待在胡宗宪身边。

用的具体方法不是直接命令,而是通过不断沟通和建言,让胡宗宪自己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争取他能在关键时刻稳住浙江局面,抵制严党的恶行。

3,清流的根本目的真的只是阻拦严党剐剥老百姓利益吗?

不是的,他们的目的是一石二鸟

他们的目的分为两个层面:

表层目的(战术目标):

保护浙江百姓,阻止严党趁机兼并土地,让“改稻为桑”政策尽可能平稳执行,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深层目的(战略目标):

扳倒严党。他们将浙江视为一个战场,希望借“改稻为桑”可能引发的乱局作为突破口(“从浙江烧一把大火”),一旦严党在此事上罪行败露,就能一举摧毁整个严党势力。

在这里,让我想起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中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大家看人不能有二极管思维,不能非黑即白,更不能有洁癖。

我们不能要求清流心中只有百姓利益,不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老百姓对“改稻为桑”的态度不是简单的犹豫或不满,而是彻底的对立和绝望的反抗。

他们的态度主要体现在:

1. 强烈的肢体对抗。

通过“拼了!”、“冲啊!”、“快停啊!”、“救命啊!”等呐喊,可以看出百姓们在用身体阻挡官兵,爆发了激烈的群体性冲突。

这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的本能反应。

2. 政治上的绝望呐喊。

有人喊出了“我是反贼!”、“刚才就有人跟咱说反了”。这并非其真想造反,而是一种极端绝望下的气话和控诉,意味着官府的行为已经让他们无法生存,将其逼到了“造反”的边缘。

3. 对政策执行者的极度不信任。

他们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国策”到了基层,已经完全变味,成了官兵践踏青苗、断水毁田的暴行。

从个体抗争到集体暴力

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老百姓的应对方式是原始而悲壮的。

1. 集体暴力抵抗。

这是最主要的应对方式。他们组织起来(尽管是松散的),试图用人数优势与武装官兵正面对抗,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稻田和水利。

2. 舆论与道德指控。

他们不断高喊“不准踏苗!”、“断水又是踏苗”,这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指控官府的行为是不义的、是破坏生产的暴行,试图在道义上让官兵理亏。

3. (被污名化的)团结。

他们彼此鼓励“加油”、“拼了”,这种团结在官府眼中成了“聚众对抗”、“倭寇煽动”的证据。

按照第一集中,嘉靖和严嵩的探讨,“改稻为桑”利国利民,可是,具体执行到群众层面,为何老百姓就不愿意呢?

杭州知府—马宁远就大声疑惑的问过这个问题。

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其实也疑惑过这个问题,这么好的政策,为何老百姓死活都不愿意呢?

不加赋税,种桑的收入还要高于种稻的收入。这么好的事,他们傻吗?

直到后来看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才知道了问题所在。

1. 生存安全的威胁(最核心原因)。

首先粮食安全。水稻是口粮,是活命的根本。桑树不能当年结果,且不能直接食用。

改种桑田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百姓将没有口粮,面临着饥饿风险。

要知道,大明王朝时期,老百姓依然处于生存层面,解决温饱问题,是每个底层老百姓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失去土地。正如清流所料,政策执行伴随着暴力践踏青苗(“踏苗”) 和断绝灌溉用水(“断水”)。

这不是引导,而是强迫,目的是摧毁老百姓现有的生计,逼其就范,最终低价卖出土地。百姓反抗的不是“桑树”,而是“毁灭他们当下口粮”的暴行。

2. 对未来的巨大恐惧和不安全感。

即使改种成功,丝绸市场的价格波动、海外贸易的风险,这些都不是普通农民能够承受的。

种稻虽穷,但风险可控,能活命。种桑则意味着将身家性命投入一个自己无法掌控的市场漩涡中,前景极其不确定。

3. 政策执行方式的极端野蛮:

官府根本不是以“劝导、补偿、扶持”的方式推行政策,而是直接动用军队,以武力镇压和暴力破坏(踏苗、断水) 的方式强行推进。

这种执行方式彻底激化了矛盾,让任何关于“政策好处”的宣传都变得苍白无力。

4. 被官商勾结的图谋所算计。

百姓们虽然未必能像清流那样清晰地说出“兼并土地”四个字,但他们凭直觉就能感受到,官府和乡绅豪强是串通一气的。

所谓的“改稻为桑”最终受益者绝不是他们,他们只会沦为失去土地的佃农或流民。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喜欢研究婚恋,两性关系,痛恨道德说教,喜欢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问题,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来源:谢汶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