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小听爷爷奶奶讲 “旧社会” 的故事,总觉得那是个模糊的符号 —— 有人说满是地主恶霸的凶戾,有人说藏着族长绅士的规矩,可真正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模样,谁也说不真切。直到翻到一组 1943 年的老照片,才忽然看清那个时代的轮廓:外国摄影师偶然走进华北张家口的郭磊庄
打小听爷爷奶奶讲 “旧社会” 的故事,总觉得那是个模糊的符号 —— 有人说满是地主恶霸的凶戾,有人说藏着族长绅士的规矩,可真正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模样,谁也说不真切。直到翻到一组 1943 年的老照片,才忽然看清那个时代的轮廓:外国摄影师偶然走进华北张家口的郭磊庄,用镜头记下了农村里最朴素的日常,没有电视剧里的戏剧冲突,只有烟火气里的劳作与生活。
那个年代的农村,南北差异比现在更鲜明。南方稻田里常见水牛踏浪,北方田野上则是驴马拉犁 —— 照片里有个年轻小伙子,正牵着马在地里犁地,铁犁尖划破土层,把板结的土壤翻出松软的新土,这样种下的小麦才能扎稳根、长得壮。北方农村不种水稻,连片的麦田在风里晃着绿浪,和南方水乡的秧苗田是完全不同的景致。
就连取水的法子也不一样,南方靠河塘,北方则离不开辘轳井:井口架着木架,缠着粗麻绳的轱辘转起来,系在绳尾的水桶就顺着井壁滑下去,再摇着轱辘把水提上来,妇女们提着木桶来打水,小孩总爱凑在旁边帮着扶桶,溅起的井水凉丝丝的,是夏天里最难得的清爽。
农村的房子多是一层的平房,和现在的乡村住房比起来,模样不算差太多,只是少了玻璃窗和瓷砖外墙,墙是夯土或砖石砌的,屋顶铺着瓦片。走进条件稍好的人家,屋里黑沉沉的 —— 没有电,自然也没有电灯、电视这些家电,白天靠窗户透进来的光照明,晚上就点煤油灯。
最显眼的是炕上摆着的方桌,吃饭时一家人围着方桌坐,碗里盛着粗粮饭,就着咸菜,却也吃得热热闹闹。要是赶上秋收,家里的大板车就派上了用场:没有农用汽车,全靠这种木头做的大板车运麦子、玉米,男人推着车把,女人在旁边帮忙扶着,车轮碾过田埂,留下两道深深的印子,那是丰收的痕迹。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认不全当时的农具了。碾子是磨面粉的 “大家伙”,圆形的石盘架在石槽上,推着碾棍转,麦粒就慢慢变成了细粉,奶奶用这面粉蒸馒头、擀面条,麦香能飘满整个院子;
九齿耙不是猪八戒的武器,是农民耙地的工具,铁齿扎进土里,把犁过的土块耙碎,好让种子能顺利发芽;
还有砘子,像个小轮子,用驴拉着在刚播种的地里走,把松散的土壤压实,防止种子被风吹走、被鸟啄食 —— 这些农具看着简陋,却是当时农民种庄稼的 “宝贝”,每一件都浸着汗水。
村里不光有人住的房子,还有牲口的 “家”:马厩里铺着干草,给拉犁的马歇脚;猪圈、牛棚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驴马牛羊是家里的 “劳动力”,得精心照料。
最让人意外的是村里的 “复和源记” 店铺,门框上的四个字还清晰,店里居然亮着电灯 —— 要知道,当时大部分农村连煤油灯都得省着用,这家店铺的电灯,大概是村里最 “时髦” 的东西,或许是有小型发电机,或许是靠着镇上的线路,总之成了照片里少见的 “现代元素”。
照片里还有几个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袖口磨得发亮,裤子短到脚踝 —— 那时候衣服都是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穿完弟弟穿,姐姐穿完妹妹穿,可孩子们一点不觉得委屈,在田埂上追蝴蝶、在院子里玩泥巴,笑声脆生生的,和现在的孩子一样,眼里满是纯粹的快乐。
八十二年过去了,照片里的场景早就变了样:辘轳井变成了自来水,煤油灯换成了 LED 灯,大板车被拖拉机取代,碾子成了村里博物馆里的展品,孩子们的衣服又新又暖,连农村的平房都添了阳台和落地窗。可看着这些老照片,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的温度 —— 那不是电视剧里渲染的 “苦难” 或 “野蛮”,而是普通人在土地上认真生活的样子,是用双手种庄稼、用汗水换收成的踏实。这些照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门,让我们知道,过去的农村没有那么多传奇,却有最真实的烟火气,而正是这烟火气里的坚守,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好日子。
来源:旺仔甜妹妹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