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觉得它不过是给你提供快乐,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它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向往、你的恐惧和你的需求。”
“你觉得它不过是给你提供快乐,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它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向往、你的恐惧和你的需求。”
本文作者/猹写在前面
今晚聊部热度很高的剧——
《许我耀眼》
它的热度有目共睹,而且随便一刷小红书微博也能刷到不少对它的好评,集中在“坏女人”“不再是传统的甜偶”“非纯爱”等等突破性上,甚至还刷到了一条评论讲的是“很多人不喜欢这部剧是因为接受不了恶女人设”。
豆瓣点开热门推荐也不全是差评,二三四星散布,网上对它的风评也是从后半截开始追妻火葬场了才逐渐转差。
看着是一片大好,国产现偶迎来突破转折了?
先说我对它的评价:我个人不喜欢。
不仅不喜欢,我甚至有些愤怒,我认为这样的剧出现如此高的热度及评价,对整个创作环境来说都是糟糕的。
我会详细说。
我知道一定有很多喜欢这部剧的朋友,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但务必请看完文章后。
一、请先想好再改
这部剧能分前后两段,前半段套的是“女主智计嫁豪门”的壳子,她为了能门当户对嫁给男主,雇了一对假爸妈,打造了一个国外大学研究员女儿的身份。这半段的优势在于有一些类型性。
后半段则是男主发现了对女主的爱后开启的追妻火葬场。这段的优点是女主至少真的发展出了自己的事业,在情感拉扯中还能有男女主事业上的平等。
优点就说到这,接下来说缺点。
这篇文不打算聊主角演技、作为主播的职业能力、服化道等问题,这些在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对比和讨论了。
我们直接从前半段的第一个大问题聊起:编剧也找不到女主追求的是什么。
剧本改编自《大乔小乔》,改掉了原著的大背景。
原著背景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悲剧,医院打进母亲肚子里的针没有发生作用,女主作为二胎依旧被生了下来,结果却是女主的家庭承担了全部责任。父母的职业被取缔,父亲终日酗酒,母亲一辈子都在讨一个说法,而女主作为意外的那个人自然被视为家庭的“厄运”。
但剧本改成了家里想要男孩于是生二胎,结果生下来是女儿,而女儿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此父母不愿意抚养,姥姥把她接走全心全意爱她养大她。
背景一变,女主的很多遭遇就不合理了。
如果父母因重男轻女而不喜女主,但他们对姐姐的爱已经到了溺爱的程度;如果她们因心脏病而抛弃女主,但当女主作为健康且学习非常好的女儿回家后她们依旧忽视甚至家庭霸凌女主。
而且这样一来,我们也很难找到女主想要什么了。
赵露思在前半截演出一种无情复仇的感觉,但她是为了复仇吗?当然不是,剧本里她的仇恨只与父母有关,但整场骗婚下来她并没有对父母做任何事。
想要改变自己不公的人生吗?但我们根本看不到她如何步步为营走到这一步,和男主的相遇也只起因于一次工作上的交集。
为了事业吗?更不是。婚前婚后她的口号都是“拒绝男主帮助只靠自己”,更何况,婚后反倒是她一直在主动地帮助男主解决问题。这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甜蜜的砒霜,我们后面聊。
那是很多人说的女主在寻爱吗?的确,女主受到触动的确实是男主“纯粹的感情”。
但这更难成立,因为她有姥姥全心全意的爱,姥姥对她的付出是唯一和纯粹的,而她同样有对姥姥的反馈,想要带姥姥去过更好的生活。在爱上,她是懂得去爱也有深深被爱的。
而她这段虚假的婚姻恰恰在爱上伤害了姥姥,倘若终极的需求是爱,这岂不是一种更自私和说不通的写法?
二、甜蜜的砒霜
到后半段,一切的谎言暴露,女主看到了男主对她同样是利用,爱不存在,两人申请离婚,她才找到了自己的需求,创业以获得更好的人生。
这看似是一种更高级的写法,却收获了这部剧最差的风评。
原因之一,就是它把这段戏与男主的“追妻火葬场”结合起来,以至于所谓“依靠自己”的口号完全是无稽之谈。
尤其在女主创业遭遇问题时,男主出来为她提供了人脉、资源、信息,在一众逼账的厂商面前帮她摆正了“沈家太太”的身份,更是通过采访向公众传达了以自己代表的资本对她的认可和支持。但就因为女主拒不接受他的钱,所以这依旧可以算作“只靠自己”。
这种写法远不如大方地展示出女主的野心和手段,她可以抓住手头的资源,哪怕是利用自己的美貌。
当然二人复合后再次吵架时女主说了一句“我想明白了,我会接受你的帮助,成年人各取所需罢了”,但这句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刺痛在追妻的男主,而非女主的觉醒,因为后面并未就这句话展开更多相关的剧情。
第二个原因,就是剧集为了制造所谓的甜点与爽点无所不用其极。
没有人是真正在乎女主的感受站在她的维度上思考的。
男主的儿子对他说“男生被女生拒绝是没关系的,就算被拒绝一百次,你也要把喜欢的女生追回来”;男主的妈妈对他说“不管用什么方法,你一定要把她追回来”;女主的姐姐前脚帮女主躲着,后脚听到男主跟她分享她喜欢的男人的消息时,马上帮忙制造了男女主相遇的机会;女主创业的朋友们一听去商场能全部免单马上夸起了男主。
从头到尾有一个人劝过男主既然她拒绝了你那么你应该选择放手吗?没有,因为这是一个结局HE的追妻火葬场的甜偶,所以女主是可以不被尊重的。
这就涉及到当下创作中追妻火葬场之所以成为爽点的底层逻辑,当前追妻火葬场已经沦为“爱男恨女”的隐藏模式,就像本片中所谓的虐也只是让他吃醋吃醋不停吃醋罢了。
它的爽点已经从以往的虐男主变成等待女主原谅男主,这既是男主的需求,也成了喜欢这类型的观众的需求。当这样的剧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一定会有人被迫去做不喜欢做的事,一定会有人哪怕拒绝了一百次说我不想要被这样写,但依旧会被这样写。
“甜”带来的流量永远是超越人和身份的,更别提连利用离婚冷静期不离婚这件事都能被作为追妻过程中的笑点和甜点,恶毒且荒唐。
最后一个原因,是它其中暗藏的刻板印象。它用了一个新型“坏女人”的幌子,讲的东西却没有丝毫进步。
所谓坏女人指的就是前期女主骗进豪门的事,还引出了一句“好女人得到名声,坏女人得到一切”的讨论。但这里所谓的“坏”走的并不是一个野心和利用的剧本,而是为了在男主追妻时才凸显出她多么的“好”。
在男主意识到自己爱上女主时,他被身边人一遍遍告知女主在跟他结婚时眼睛里流露出多少爱意。此时女主前期的“坏”被全然消解,它变成了另一种后知后觉的“爱”,用来凸显她被男主误解时的可怜。
而且,无论后期怎样去写女主的事业,一直到结局前,它都有一条很明显的性别对比:男性=事业力;女性=情感力。
仔细拿出剧中所有对比戏,我们会发现女主帮男主获得的,是亲情、爱人的能力、协助男主理解他父母和他儿子,是一种情感抚慰。而她给男主事业上的帮助,则是去看望陪伴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是走入男主儿子的内心。
但男主为女主提供的,是生意上的专业帮扶、纵横商场的头脑和经验、直接的人脉和手腕。
就像剧中有一段:女主运货的卡车坏在半路,此时男主开车来帮忙。在着急需要赶时间出货、在女主想要且有能力帮忙的情况下,他强硬拒绝了女主一起搬货的帮助,把她拉到车里让她坐下等,和司机两个男人完成了卸货装货的工作。
这是一种最刻板的印象,首先它看似是一种心疼女主的甜宠,其实更是一种根源于性别上的否定,遵照的社会规则是这种体力活是男人才应该做的工作,于是做了更多事情的男人就理所当然地享有更多的资源和便利。
有一段韩国作家孙雅兰的演讲把这个所谓“社会分工”的思维逻辑讲得很清楚,我把截图贴在下面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其次它和网上那句“女性具有天生爱人的能力”一样,单说这句没有问题,但一旦变得只有这句,它就从褒扬变成了框定。
更何况,这部剧对女性基本都是不友好的。
女主邀请一堆女强人上节目访谈,结果讨论的都是自己老公喜欢吃什么菜,自己给老公做什么菜,而这种节目还让收视率大涨。
职场上出现的妒心很重的女同事是纯坏的,她技不如人,却对女主冷嘲热讽职场霸凌,掏空心思毁掉女主,最终在扇女主耳光后被男主惩罚。
一直勾引男主的方家大小姐更是一个蠢坏的女小三,她没有丝毫的自尊自重,一心构成男女主之间感情的阻碍,最终收获了一巴掌及男女主智商道德上的蔑视。
尤其它非常喜欢对比手法,靠写女同事的霸道无能凸显女主的隐忍和能力,靠写第三者的风俗和愚蠢突出女主的清纯与智慧。
所谓“坏女人”和“追求事业”这种对女主角的赞扬无法掩盖它在这方面滑进谷底的失败,而这才是它的价值观。
最后,我想再来反驳一次所谓“看它就为了放松/图一乐”“别上纲上线/上价值”的说法。
直接贴出戴锦华老师的原话——
你消费着这样的文化,你觉得它不过是给你提供快乐,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它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向往、你的恐惧和你的需求。正是那些你轻松地去消遣的东西,它悄然改变着整个中国视界、中国的社会,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的观念。
倘若默认追捧维护这种文化,其后果,就是这部剧的大行其道。
配图/《许我耀眼》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