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父亲带我们回国只是一件普通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3 21:45 1

摘要:音乐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是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主角的原创剧本,通过其少年成长、海外求学、归国报效及精神传承的历程,展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为国奉献的一生。全剧以细腻的情感刻画与宏大的历史背景,展现了钱学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破壁者的越洋归航》

音乐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是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主角的原创剧本,通过其少年成长、海外求学、归国报效及精神传承的历程,展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为国奉献的一生。全剧以细腻的情感刻画与宏大的历史背景,展现了钱学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该剧以艺术之力,让70年前的归航历程鲜活重现。我们特别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郭娅,听他们讲述剧目背后的精神传承与时代意义。

01

钱永刚:70年回望,先辈当为今日中国自豪

作为钱学森先生1955年归航时随行的长子,如今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的钱永刚,在观看剧目后,思绪瞬间被拉回70年前。“70年前,父亲带我们回国只是一件普通事;70年后,社会对这件事给予关注与缅怀。”

钱永刚先生为现场中学生签名

这份跨越70年的关注,让钱永刚深有感触。他引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道出内心的感慨:“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足以让那些长眠于中原大地的先辈们为之自豪。”在他看来,纪念钱学森先生,不仅是缅怀一位老科技工作者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归国的抉择,更是要铭记他为祖国和人民带来的深远影响。

钱永刚对此次面向全国“钱学森班”启动的科学家精神剧目创演活动寄予了深切期待。他认为,用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业绩教育后人是行之有效的。“中国的复兴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付出。”他希望,通过剧目创演这样的活动,让下一代、再下一代能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以所学报效国家,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02

郭娅:让故事“活”起来,打造科学家精神育人新路径

谈及如何让科学家精神真正走进年轻人心中,郭娅表示,场馆的核心目标,是从“人物纪念馆”升级为“能让年轻人感受到科学家精神温度的能量站”,关键就在于“让故事活起来”

“我们不再满足于把钱学森的手稿放在玻璃展柜里,而是带着观众解读手稿背后一笔一划的故事——探寻他当时的思考,感受蕴含其中的精神。”郭娅介绍,除了深度解读展品,图书馆还创新推出剧本杀、情景剧等沉浸式活动,让观众、学生化身剧中角色,亲身解决科学家曾面临的难题,体会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境。而《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正是科学家精神与美育融合的典型实践。

《破壁者的越洋归航》音乐情景剧现场

从培养青少年讲述科学家故事的“星空少年讲解团”,到组建融合音乐与科学叙事的“星空爱乐团”,再到打造沉浸式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钱学森图书馆正在不断打破传统博物馆的边界。“我们努力把传统参观变成深度参与,让科学家精神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可感可知的力量。”

此次《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创演活动,区别于单纯的比赛评奖,更强调共创。郭娅解释,“共创”的价值远不止一张奖状,而是一段沉浸式的精神旅程——学生为演好角色,会主动研读书籍、理解人物情感,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时,图书馆还通过指导会等形式,推动不同团队的师生、专家、艺术家形成交流碰撞的“创作共同体”。在郭娅看来,这种形式为参与者搭建了深度参与的平台:大家不再是单向接收信息的个体,而是能在协作共创中收获强烈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进而从科学家精神的“聆听者”转变为主动传递力量的“传播者”。

如今,全国100多所“钱学森班”与钱学森联合体单位共同组成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 “大家庭”。郭娅期待,通过这样的 “共创” 活动,让科学家精神的叙事不断丰富,真正在青年一代心中扎下根、发出芽。

“钱学森数字人”与现场观众进行跨越时空“对话”

70年前,钱学森先生跨越重洋的归航,是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深刻绑定;今天,《破壁者的越洋归航》让这份赤子情怀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从钱永刚馆长对先辈的缅怀、对后辈的期许,到郭娅副部长对科学家精神传播路径的创新探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当“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当青年一代主动接过传承的火炬,钱学森先生毕生追求的“强国梦”,必将在代代坚守中愈发清晰。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面向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全国“钱学森班”(院、校),联合举办“科艺交融 赤子之歌——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活动”。活动通知详情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