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品芝麻官”里那句“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最近被广州律协剪成15秒短视频,弹幕里飘过一行字:原来周星驰在1994年就给我们写好了考公教材。
“九品芝麻官”里那句“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最近被广州律协剪成15秒短视频,弹幕里飘过一行字:原来周星驰在1994年就给我们写好了考公教材。
底下点赞3.2万,比正儿八经的普法课热闹多了。
老片突然翻红,靠的从来不是情怀滤镜,而是它们真的在替观众收拾现实里的烂摊子。
《审死官》4K修复版去年在资料馆首映,放完灯一亮,全场最先鼓掌的是一群刚下班的法官——秦沛后来才说,当年骂官场的台词全是现场胡诌,杜琪峰觉得“够毒”就留。
毒在哪?
毒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状师宋世杰那副“先收钱再讲良心”的嘴脸,依旧能在劳动仲裁窗口找到同款。
更离谱的是《济公》。
杭州灵隐寺去年把黄一飞穿的破麻衣复制出来摆进展柜,旁边配一行小字“九世乞丐,一世清醒”。
白天和尚讲解因果,晚上年轻人把麻衣当打卡背景,配文“打工人,乞完这世就能翻身吗?
”同一尊济公,两种香火,寺庙和社畜各拜各的,居然不冲突。
流媒体也跑来加柴。
Netflix把《鹿鼎记》4K版丢进全球榜,韦小宝一边骂“反清复明就是个P”,一边在弹幕里被00后称作“职场嘴替”。
邱淑贞女儿沈月cos建宁公主,微博热搜挂了一整天,评论区最高赞是“公主病也得看脸,换我早被HR约谈”。
一句话,把金庸的皇权梗拆成KPI,毫无违和。
最尴尬的是巩俐。
上海电影节上她坦白,当年在《唐伯虎点秋香》放不开,怕破坏形象。
话音没落,台下记者齐刷刷举起手机,直播间的标题统一刷成“秋香后悔学”。
形象?
观众早就不关心秋香端庄不端庄,只想看对穿肠喷血那一下能不能再来一遍。
苏州博物馆顺势推出“吐血”折扇,一开一合,血印子拉满,上线当天卖断货。
端庄不如出血,这是博物馆教给影后的新功课。
所以别再说“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了,人家早把债转成线上课程。
北京电影节去年专门开了一堂“周星驰电影法律视角”研讨会,教授们拿《九品芝麻官》拆解“程序正义”,PPT一帧帧停,就为了说明“包龙星靠胡闹也能翻案,现实里你闹一个试试”。
台下法学生疯狂拍照,转头把“贪官要奸”剪成鬼畜,B站播放量八百万。
知识付费?
不,是情绪付费——给无力找个出口,给烂事找个笑话。
片尾曲一响,有人哭有人笑,影院灯亮,手机先亮。
短视频平台里,吴启华重新穿上方唐镜的花马甲,对着镜头摇扇子:“我跳进来,又跳出去,打我呀笨蛋。
”弹幕齐刷“每日一遍,防职场PUA”。
你看,经典桥段一旦变成社交货币,就没人真的在意它原本讲什么——能挡住一天的班味,就够了。
有人问:这些老梗还能再炒几年?
答案可能藏在杜琪峰那句随口提的“济公续集”里。
导演说考虑找新人演,评论区立刻吵翻:“别毁童年!
”可吵归吵,真上映那天,大家身体还是诚实——骂完照样买票,毕竟生活够烂,需要更烂的无厘头给点安慰。
就像黄一飞生前最后一次采访说的:“我演了一辈子乞丐,最懂观众心里那根刺,不拔,只逗一逗,疼就笑了。
”
所以,下次再刷到“周星驰普法”“济公防内卷”的短视频,别急着划走。
点进去,笑完骂完,顺手转发,就是给三十年前的无厘头续一秒。
至于续完有没有用——谁管呢,反正明天还要打卡。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