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被老公亲手扔出去病死,一个烧祠堂把自己烧没,可弹幕还在刷“爽”。
林噙霜和小秦氏到底谁更惨?
一个被老公亲手扔出去病死,一个烧祠堂把自己烧没,可弹幕还在刷“爽”。
我昨晚重刷《知否》,看到林噙霜被拖走那段,突然意识到:我们骂了六年的“白莲”,其实是被编剧轻轻放过,而真正该被同情的,是镜头外那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原配大秦氏。
剧里给林噙霜留了全尸,还让盛紘掉了两滴猫尿。
原著可没这么温柔,直接扔义庄,连棺材板都省了。
编剧说“怕观众不适”,结果弹幕一片“死得好”。
我寻思,要是真按原著拍,盛紘那点子愧疚都没了,观众反而能看清——这男人从头到尾没爱过谁,他只爱面子。
林噙霜不过是面子上一颗痘,挤掉就完事。
更离谱的是小秦氏。
去年京剧版把她改成花旦,水袖一甩,台下小姑娘尖叫“姐姐好飒”。
可没人记得她姐姐大秦氏怎么死的:生完孩子被婆婆灌药,说“秦家女人不能占着正妻位”。
小秦氏眼睁睁看着,然后被拉去填房。
剧里给她加少年闪回,其实删了更狠的一段——她当年想给顾廷烨生母求情,被老侯爷当众扇耳光。
这段一剪,她就成了“天生坏种”,观众骂起来毫无负担。
现在B站吹她是“反父权先锋”,我笑了。
真反父权会把自己女儿推火坑?
她最后烧祠堂,不是觉醒,是发现玩了一辈子“好继母”游戏,儿子还是只认嫡母。
那一刻她才明白:规矩是铁,她再乖也钻不进去。
火是冲着规矩去的,也是冲着自己去的——既然当不了赢家,那就当炮仗,听个响。
最细思极恐的是故宫去年展出的妾室契约。
林噙霜那种“得宠”的,其实卖身契上写着“听主母发落”。
也就是说,哪怕她真熬死王若弗,只要盛家想,随时能把她再卖一次。
剧里她教墨兰“抓住郎君的心”,现实是抓住也没用,心能变,契书不会。
小秦氏更绝,她连卖身契都没有——填房算“妻”,可死了不能入祖坟,牌位得摆祠堂角落。
她拼命争,争的是死后一块灰扑扑的木牌子。
所以别再问“选林噙霜还是小秦氏”。
她们根本没得选。
一个用娇弱换生存,一个用贤惠换尊重,换到最后都发现:货架上没标价格,因为压根不是买家。
我们刷“爽”的时候,其实是在庆幸——庆幸自己活在能骂“封建”俩字的时代。
可转头看看,职场里“林噙霜文学”照流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哭的被当耗材。
小秦氏更高级,叫“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背锅到天亮还要说“应该的”。
剧里删掉的那些片段,才是真人过的日子。
比如盛家义庄什么样?
原著就一句“破窗漏雨”。
我查了资料,明清义庄真就停棺材的地儿,野狗扒坟是常态。
小秦氏被删的求情戏,老侯爷那巴掌不是最狠的,狠的是事后全府传“小秦氏嫉妒”,她从此再不敢抬头。
这些拍出来,观众还怎么“爽”?
只能沉默。
沉默也好。
至少下次看到“白莲”“毒妇”这类词,会先愣一下:是真坏,还是我们只看到了坏的那帧?
林噙霜临死喊“紘郎”,小秦氏放火前摸了下祠堂门槛,这两个动作就够了——她们到死都在演社会教她们的剧本,一个演狐媚子,一个演贤内助。
演砸了,观众哄笑;演成了,观众鼓掌。
没人记得剧本谁写的。
所以别共情反派,共情那个没机会上台的。
大秦氏、顾廷烨生母、盛家义庄里没名字的妾室,她们连被骂的资格都没有。
林噙霜和小秦氏至少还留下了声音,虽然是被剪辑过的。
真正的恐怖是沉默——像那些被删掉的戏,像展览上没配文字的妾室契约,像我们现在刷手机,一划就过去了。
戏散了,规矩还在。
它现在换了个名字叫“惯例”“传统”“大家都这样”。
识别它的方法很简单:当你发现只能选A或B,且A和B都让你不舒服,记住,真正的答案在选项外面——在那个被删掉的片段里,在停棺材的义庄里,在没人敢拍的耳光里。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