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长征》杀疯了:《觉醒年代》原班人马再出手,于和伟演毛泽东,央视待播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2 23:00 2

摘要:是不是自从《觉醒年代》刷完,就再也没遇到能让你 “边哭边记笔记” 的革命历史剧?要么是滤镜太厚失真,要么是细节敷衍没灵魂,连 “为理想燃一次” 的冲动都快没了?

是不是自从《觉醒年代》刷完,就再也没遇到能让你 “边哭边记笔记” 的革命历史剧?要么是滤镜太厚失真,要么是细节敷衍没灵魂,连 “为理想燃一次” 的冲动都快没了?

别急,2026 年长征胜利 90 周年之际,《觉醒年代》黄金阵容带着王炸来了 —— 张永新导演、龙平平编剧、于和伟主演的《伟大的长征》,央视重点官宣待播,从二万五千里的雪山草地,到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从无名战士的半根皮带,到红军主力的热血突围,每帧都透着 “敬畏历史” 的狠劲!你是不是已经在盼着开播,准备好纸巾和笔记本了?

一、《觉醒年代》原班人马焊死品质!张永新 + 龙平平 + 于和伟,国剧顶配稳了

谁能拒绝 “《觉醒年代》梦幻联动”?《伟大的长征》直接把前作的 “神仙班底” 搬来 —— 飞天奖、白玉兰奖双料导演张永新,写活陈独秀、李大钊的编剧龙平平,还有凭陈独秀圈粉无数的于和伟,这三人再联手,光是想想就觉得 “国剧品质稳了”!

张永新导演有多懂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里,他把新文化运动的热血、五四运动的激昂拍得像 “发生在昨天”,连北大红楼的砖缝、陈独秀的长衫褶皱都透着细节;

这次拍《伟大的长征》,更狠 —— 剧组多次重走长征路,在雪山里踩过齐膝的雪,在草地里摸过泥泞的沼泽,就为了摸清 “红军当年有多难”;

遵义会议会址更是等比例复刻,桌椅的木纹、墙上的标语,甚至窗外的树,都和历史照片一模一样。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 “较真劲”,才配拍长征?

龙平平编剧的笔,更是 “刀刀戳心”。《觉醒年代》里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让多少人热血沸腾,这次写长征,他不搞空洞口号,而是把 “宏大历史” 揉进 “小人物的小事” 里;

草地里无名战士叠军装的手、雪山上冻硬的半根皮带、战士们互相推让的半块青稞饼,这些真实发生的细节,比任何旁白都动人。有网友说 “龙平平写的不是历史,是活着的人”,你当年看《觉醒年代》,是不是也被这种 “有人情味的历史” 戳中过?

最让人期待的,是于和伟从陈独秀到毛泽东的蜕变!前作里,他演的陈独秀,从意气风发的新文化旗手到晚年的落寞,层次绝了;

这次挑战毛泽东,难度翻倍 —— 既要演出青年领袖的睿智,又要还原长征中 “在马背上写报告” 的坚韧。路透里,他穿粗布军装,站在雪地里举着望远镜,眼神里全是 “为苍生谋出路” 的坚定,哪怕没台词,都透着 “领袖气质”。

你觉得于和伟能 hold 住这个角色吗?毕竟他塑造人物的能力,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二、历史还原到起鸡皮!重走长征路 + 复刻会址,每个细节都藏着敬畏

革命历史剧的魂,是 “不糊弄历史”。《伟大的长征》把 “还原” 焊在了骨子里,从地形地貌到衣食住行,连一个皮带扣都不敢瞎编!

为了拍好 “跨雪山过草地”,剧组没靠绿幕 —— 冬天去四川夹金山实景拍雪山,演员们穿着单衣在零下 20 度的雪地里走,脸冻得通红却不敢喊停;夏天去若尔盖草原拍沼泽,踩在没过脚踝的泥泞里,每一步都像当年红军那样 “步步惊心”。

导演说 “只有演员真冻过、真累过,演出来的才不是装的”,这种 “自虐式拍摄”,比特效更有冲击力。你是不是也烦透了 “抠图雪山”“假草地”?这种实景拍摄,才配得上长征的分量!

更绝的是 “历史场景复刻”:遵义会议会址里,桌子的摆放、煤油灯的位置、墙上挂的地图,全按 1935 年的老照片还原;红军用过的水壶、背包、草鞋,都是找博物馆借真品当原型,连草鞋上的草结数量都一模一样。

有场戏,战士们分吃青稞饼,道具组特意做了 “掺着草屑的饼”,演员咬一口就皱眉,这不就是当年红军的真实处境吗?

还有那些 “不敢杜撰” 的细节:半根皮带的故事 —— 战士们把皮带煮了分着吃,最后剩半根留给伤员;无名战士的军装 —— 生命最后一刻,他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装推给战友,说 “我走不动了,你带着它接着走”;

这些都是长征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剧组一字一句查史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还原,就怕对不起当年的先烈。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些 “小事” 比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戳心?

三、剧情太敢拍!宏观战略 + 微观人情,看一次哭一次

《伟大的长征》没把长征拍成 “冰冷的历史事件”,而是从 “宏观” 和 “微观” 两面,把 “奇迹” 拍活了 —— 既有 “战略转移” 的大格局,又有 “战士之间的小温暖”,看一集能哭三次!

宏观上,它把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战略转移→遵义会议转折→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会师陕甘” 的脉络讲得清清楚楚,却不枯燥。比如遵义会议那场戏,没有 “喊口号”,而是拍领导人之间的争论;

有人主张继续打,有人建议先转移,毛泽东坐在角落里,手里转着笔,最后慢慢说出 “向陕甘进军” 的计划,眼神里全是 “定海神针” 的稳。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 “有争论、有思考” 的剧情,比 “一边倒的团结” 更真实?

微观上,它拍的全是 “普通人的坚守”:小战士想家时,摸出怀里妈妈缝的布老虎;卫生员把最后一点药给伤员,自己却感染牺牲;炊事员背着大锅走了一路,最后把锅让给伤员,自己饿死在草地里。

雪山上,一个战士腿冻僵了,战友们轮流背着他走,他说 “别管我了,你们快走”,战友却骂 “要走一起走”,这种 “不放弃一个人” 的战友情,看得人鼻子发酸。你身边有没有过 “愿意为你扛事” 的朋友?这种情谊,跨越时空都动人!

最难得的是 “不回避困难”:它拍红军缺粮时吃草根树皮,拍战士们冻掉手指仍握枪,拍牺牲时的遗憾与不舍,却没把他们拍成 “超人”—— 他们会怕、会疼、会想家,但为了 “让后代过好日子”,再难也不回头。这种 “真实的伟大”,比 “神化英雄” 更有力量。

四、演员阵容太绝!曹磊何政军演领袖,王劲松再扮蒋介石,全员实力派

《伟大的长征》的演员阵容,不是 “流量凑数”,而是 “每个角色都贴脸”,从领袖到战士,全是能扛戏的主儿!

曹磊(周恩来):儒雅里藏着坚韧

谁还记得《觉醒年代》里曹磊演的鲁迅?这次他挑战周恩来,简直是 “从书里走出来”—— 穿军装时儒雅,指挥作战时果断,遵义会议上帮毛泽东说话时,眼神里全是 “信任”;

有场戏,他发烧还在写作战计划,钢笔没水了就用铅笔接着写,手指抖得厉害却没停,这种 “带病工作” 的细节,把周恩来的 “鞠躬尽瘁” 演活了。

何政军(朱德):铁血里带着温柔

何政军演朱德,自带 “军长气场”—— 站在战士中间,不用说话就有威信;可私下里,他会帮小战士补衣服,会把自己的青稞饼分给伤员,这种 “铁血柔情”,太贴历史上的朱德元帅了。有场戏,他看到战士们冻得发抖,把自己的大衣脱给小兵,说 “我年纪大,扛冻”,一句话就戳中泪点。

王劲松(蒋介石):反派不脸谱化

王劲松之前演蒋介石就出圈了,这次再扮,更懂 “这个角色的复杂”—— 他不是 “一眼坏”,而是有 “战略算计”,开会时拍桌子骂下属,却在没人时对着地图发呆;这种 “不是为了坏而坏” 的演法,比 “脸谱化反派” 更真实,也更能凸显红军长征的不易。

还有张晚意演的张学良、万茜演的女战士、黄晓明演的指挥员、史彭元演的小战士,每个角色都有亮点。张晚意的张学良,既有 “少帅的锐气”,又有 “家国大义的纠结”;万茜的女战士,不搞 “花瓶” 设定,抬担架、救伤员,比男兵还能扛;史彭元的小战士,从 “想家的孩子” 到 “能扛枪的红军”,成长线太戳人。这种 “全员在线” 的演技,才配得上长征的故事!

五、央视待播!2026 年最重磅献礼,这剧值得全家追

能被央视列入重点片单,《伟大的长征》的分量不用多说 ——CCTV1 黄金档播出,意味着它会成为 “全家围坐追的剧”,老人能回忆历史,年轻人能懂 “今天的好日子怎么来的”,孩子能学会 “坚持与勇敢”。

2026 年是长征胜利 90 周年,这部剧不是 “应景的献礼”,而是 “给后代的教科书”—— 它会告诉你,长征不是 “课本里的一句话”,而是无数年轻人用脚走出来的奇迹;不是 “英雄的独角戏”,而是每个普通人 “不放弃” 的结果。就像剧中毛泽东说的 “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这部剧也会把 “长征精神” 种进观众心里。

你是不是已经在算 “2026 年什么时候开播” 了?到时候带着爸妈、孩子一起看,听爸妈讲他们知道的长征故事,跟孩子说 “当年的叔叔阿姨有多勇敢”,这种 “三代同追” 的画面,想想都觉得有意义。

结语:等这部剧!让长征精神永远活着

从《觉醒年代》的 “开天辟地”,到《伟大的长征》的 “绝地求生”,张永新和龙平平一直在做一件事 —— 把 “不该被忘记的历史” 拍给我们看。这部剧没有 “工业糖精”,没有 “流量噱头”,只有 “敬畏历史的真心” 和 “打动人心的细节”。

于和伟的毛泽东、曹磊的周恩来、何政军的朱德,还有那些演无名战士的演员,他们不是在 “演历史”,而是在 “成为历史里的人”;剧组重走的长征路、复刻的会址、还原的细节,不是在 “完成任务”,而是在 “向先烈致敬”。

2026 年,等《伟大的长征》开播,我们一起在雪山草地里看 “理想的样子”,在战士的笑容里懂 “坚持的意义”。你最期待剧中的哪个场景?是遵义会议的转折,还是雪山里的战友情,又或者是会师时的热泪盈眶?评论区聊聊你的期待,咱们一起等这部 “国剧天花板”,让长征精神永远活着!

来源:沐娱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