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真正让“土地”成为主角的年代剧,竟在央视八套创下收视率破4%的佳绩,甚至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准时守候——《生万物》凭借其对土地的深情凝视和对人性幽微处的温暖照亮,成为2025年荧屏中一道动人风景。它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封写给土地与人的情书,让我们重新看见父辈的
《生万物》:大地情深,岁月无悔,人性长明
文/成从妹
一部真正让“土地”成为主角的年代剧,竟在央视八套创下收视率破4%的佳绩,甚至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准时守候——《生万物》凭借其对土地的深情凝视和对人性幽微处的温暖照亮,成为2025年荧屏中一道动人风景。它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封写给土地与人的情书,让我们重新看见父辈的来路、民族的根脉。
该剧改编自赵德发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从1926年鲁南天牛庙村讲起,借由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起伏,细腻勾勒出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血脉深情。它写的是泥土,讲的却是人心;它拍的是旧事,照见的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魂。
不同于大多数年代剧,《生万物》真正让“土地”开口说话。它不止是背景,更是叙事的主体,参与悲欢,见证离合。剧中通过多层次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奇妙的“通感”——我们仿佛能触摸到那片黄土地的温厚,闻到新翻泥土的芬芳,亲眼见证一粒种子如何长成万物,如何喂养一个家族、一段岁月、一个不曾低头的民族。
地主宁学祥视地如命,甚至不惜牺牲亲生女儿的性命与清誉;贫农封二一生匍匐于黄土,梦想唯有买田置地。他们对土地的执念,早已超越物质的依赖,近乎一种精神的图腾、生命的延续。
但《生万物》并未将这种依恋浪漫化。它诚实地说出:土地是根,也是枷锁;是来处,也可能成为困住命运的围城。全剧以土地为线,巧妙串起个人悲欢与时代洪流,写就了一部有血有泪的民间史诗。它让我们看到,人可以被土地困住,也可以因土地而挺直脊梁。
人物:没有“人设”,只有“人生”
《生万物》跳出了当下流行的“人设陷阱”,回归真实与复杂,塑造出一个个扎根于泥土、有光有影的人物。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在时代夹缝中努力活着的、有温度的人。
女主角宁绣绣(杨幂 饰)原是地主家的娇女,生活无忧。大婚当日遭土匪绑架,父亲宁学祥因舍不得地拒绝赎人,妹妹被迫代嫁。命运一夜倾覆,她从云端跌落泥泞。
但她没有倒下。她毅然断亲,走入田间,躬身劳动,完成了从闺阁少女到农村劳动者的蜕变。在她身上,我们既看见传统女性的坚韧,也感受到一份超越时代的清醒与勇气。她不是完美英雄,她会哭、会痛、会犹豫,但正是这些脆弱,让她更加真实、可亲。
费左氏作为费家的当家主母,早年丧夫,独自扛起家族重担。她宽厚仁慈,听从费文典劝告放开永佃权、开仓赈灾,尽显大气与善良。观众为她喝彩,因为她让我们看到,女性在压抑年代依然可以保有慈悲与力量。
可她同样被时代的缰绳束缚——封建礼教与贞洁观念,如影随形,最终将她推向了疯癫孤苦的结局。令人唏嘘,也更显真实。她的悲剧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对女性群体的集体围困。
宁学祥,一个被讽刺为“宁老扣”的守财奴。他冷血拒赎女儿、压榨佃户、阻挠绣绣谋生……前期可谓“恶”得彻头底里。观众恨他,因为他的确可恨。
但随着日本人入侵,家国危机临头,他最终交出了粮食与土地。编剧没有刻意“洗白”,而是让我们看到:人性从来复杂,善恶往往只是一念之间。他在大节面前守住了底线,让我们在厌恶之余,也不禁一声叹息。
女性之光:在苦难中彼此照亮
剧中对女性命运的处理,尤其温暖与明亮。它大幅删减了原著中的暴力描写,转而着力刻画她们的互助、觉醒与联结。她们不再是沉默的受害者,而是在黑暗中互相点灯的人。
宁绣绣、宁苏苏、大脚娘、费银子……这些女性不再是苦难符号,而是有能力思考、抉择、抗争的行动者。她们之间——无论是姐妹、婆媳还是朋友——都流动着一种新型的情感支持,是一种基于共情与信任的女性情谊。她们在对方眼里看到自己,在彼此扶持中找到力量。
这样的处理,不仅贴近当代观众的价值观,也更深刻控诉了封建伦理对女性的物化与禁锢。她们在黑暗里彼此点亮,让人动容。这部剧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来不是历史的配角,她们是沉默的大地之上,最坚韧的那一抹新绿。
全剧以宁绣绣的视角展开,我们借她的眼睛看历史,借她的心灵感受时代。她的自述,如一篇私人回忆录,深情而真切,引领观众一步步走入那个遥远而熟悉的世界。
我们因她的喜而悦,因她的痛而哭。所有情节经由她的心过滤,才抵达我们——这样的内聚焦叙事,极大地增强了沉浸与共情。我们不只是看戏,而是在陪一个人走完她的大半生。
乡土中国:细节之处见真情
《生万物》在视觉与听觉上都极尽诚意。实景拍摄、方言对白、农事还原……无一不流露制作团队对乡土中国的尊重与热爱。它拍出了土地的诗意,也拍出了劳作的艰辛;它让我们怀念乡村,也让我们理解农民。
剧组奔赴山东临沂、日照与吉林白山等地取景,从老屋土炕到旧磨铁犁,尽力还原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农村原貌。一砖一瓦,皆是用心;一灯一灶,俱是深情。
服装同样考究:地主穿绸,贫农着麻,新娘盖头绣鲁绣,村民衣衫带补丁。最难得的是,剧组真的租下农田,“让庄稼自己长出来”,实拍春播秋收的全过程。演员们的手上沾了泥,脸上淌着汗,他们的表演也因此有了土地的重量。
方言的运用也为剧集注入灵魂。“俺”“拉呱”“知不道”……这些质朴的多音,不仅真实,更显亲切。仿佛他们不是角色,就是我们祖辈中的某某。语言是回家的路,而这部剧,真的带我们回了一次故乡。
演员们也纷纷交出职业生涯代表作。杨素颜增重,提前下乡学农活、练方言,演活了绣绣的韧与痛;欧豪塑造的封大脚,粗犷却温柔,朴实且深情;倪大红、秦海璐等戏骨,更是将每个配角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不是在演戏,他们就是在生活。
土地与根:我们都是种地的人
《生万物》通过一个村庄、三个家族,道出了土地与中国人的深刻联结。它厚重,却不沉重;它写历史,却照见当下。我们在这部剧中看到的,不只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家族的影子。
从土地流转到家族兴衰,从战争革命到个人抉择,这部剧将大时代碾过普通人命运的痕迹,一一摊开给我们看。它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爷爷总舍不得荒一寸地,为什么我们的奶奶总省一口粮。
尤其是宁绣绣带领乡亲起身抗争的情节,将个人觉醒融入时代浪潮,感人至深。她让我们看到,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历史的支点;微光汇聚,就能照亮一个时代。
看剧时,无数人在弹幕里写道:“这好像我爷爷奶奶讲过的故事。”也有人翻出老家照片,甚至特意去山东取景地“寻根”。这些行为背后,正是一种深沉的土地认同与文化回乡。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何处?
民族的情感共同体,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源于千万人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生存的坚持,源于每一次艰难中的选择、牺牲中的坚守。就像剧中人将种子藏进石缝——只要种子还在,土地还在,生活就有希望,民族就有未来。
《生万物》中的人是这样,我们,又何尝不是?我们都是大地养大的孩子,心里都有一亩田,种着牵挂、长着盼望。这部剧提醒我们:勿忘来时路,方知向前行。
成从妹,诗人、随笔作家。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中国诗歌网驻站诗人、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特邀主编。
作品见于《中国爱情诗选》《中华文学摄影》《华语新诗三十名家》《诗中国·百年百人》《新世纪诗歌领军人物范本》《中国当代诗坛经典校本选读》《21世纪中国六十位诗人典藏大系》《中国当代诗坛经典校本选读》《回眸:新世纪20年中国现代诗坛八家》等学术著作及诗歌类编著。主编《中国当代新诗品·二十四位名诗人》(上下卷)。出版《眼中的世界——成从妹诗文集萃》《眼中的世界——成从妹诗文集萃》(二),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获多次嘉奖。先后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大使馆等收藏。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