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几天收视率就冲过了3,把同期播的《生万物》《灼灼韶华》都压下去了,成了最近现实题材剧里的热门。
央视新剧《沉默的荣耀》一上线就火得一塌糊涂。
没几天收视率就冲过了3,把同期播的《生万物》《灼灼韶华》都压下去了,成了最近现实题材剧里的热门。
这部剧是照着吴石烈士的故事拍的,讲的是他在敌营里当潜伏者,为了信仰拼命的事儿。
画面质感挺高级,节奏也紧凑,不瞎煽情也不悬浮,一看就是央视出品的稳当路子。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么一部讲信仰和牺牲的好剧,偏偏被一个演员拖了后腿,网友都说,就算于和伟、吴越再厉害,也救不了这个“戏混子”。
于和伟演的吴石,说是这部剧的灵魂一点不夸张。
他演戏没什么多余动作和表情,但每个眼神都有分量。
吴石这角色身份特别复杂,既是国防部次长,又是潜伏的地下党员,回家还得做丈夫和父亲。
这三重身份搁一块儿,矛盾感全出来了。
白天他是国军高层,蒋介石都信任他,能参加核心会议。
面对部下和上级,他得一直绷着,不能露半点马脚。
到了晚上,他又得偷偷传情报,每一步都跟走在刀尖上似的。
家里本该是能松口气的地方,可他每次回去,孩子都睡了,妻子脸色也淡淡的。
他就轻轻站在孩子床头,脸上那股说不出的愧疚,藏着好多不能说的秘密。
说实话,于和伟这“稳”真不是装的。
他之前演《觉醒年代》的陈独秀、《人世间》的周秉义,都是这种细腻克制的路子。
而且吴石烈士本身就特别让人敬佩,解放战争时他当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偷偷给咱们党传军事情报,1950年因为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前还留下了“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
于和伟把这种“为信仰赴死”的厚重感演出来了,看他的戏你能真的相信,这就是当年的吴石。
于和伟撑住了剧的灵魂,吴越演的朱枫就更像是剧里的泪点开关。
她戏份不多,但每一场都能打到观众心里去。
朱枫在香港用商人身份做掩护,负责筹钱和转运情报资金。
天天跟敌人周旋,表面看着云淡风轻,心里其实一直绷得紧紧的。
本来想单夸夸她的职场戏,后来发现她演的“想家”才更动人。
当她听说能回上海的时候,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嘴角往上扬,连呼吸都轻快了不少。
这哪是演员在演啊,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家的想念,对团圆的渴望。
她还有场高光戏,就是德英牺牲的时候。
她在人群里远远看着,脚步有点晃,眼睛死死盯着德英的方向。
等德英跳进海里,海水翻涌起来,她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嘴巴微微张着,像想喊又不敢喊。
那种看着同伴去死却不能哭的痛,被她演成了隐忍和信仰掺在一块儿的感觉。
老实讲,现在好多演员靠台词、靠哭腔博关注,吴越这种靠眼神、呼吸就能共情的表演功底,真挺难得的。
而且朱枫烈士本身就是这样的人,1949年受组织委派去香港做情报工作,1950年跟吴石一起行动,被捕后也没屈服,最后英勇就义。
吴越算是把这个角色的魂给演活了。
有好的就有让人失望的,这部剧里曾黎的表现,就有点拉胯了。
她演的王碧奎是吴石的妻子,这个角色本来挺有戏的,既是高官夫人又是母亲,身份特殊,心里肯定也复杂。
可到了曾黎这儿,人物几乎成了“面瘫”。
她那张脸因为医美过度,没什么情绪起伏。
镜头一拉近,观众看到的不是担心丈夫的妻子,就是一张没表情的“模板脸”。
就说送丈夫去香港那场戏,本该是心里翻江倒海、表面还得克制的感觉。
结果她嘴角抿着,表情僵得很,看不出担心,也看不出爱意,就像受了委屈似的冷冰冰的。
这哪儿是情绪收敛啊,明显是演不出来。
等丈夫平安回来,她坐在门口,神情空空的。
没有激动,没有笑,连站起来都慢吞吞的。
一个等丈夫回家的妻子,演得跟见了陌生人似的,特别出戏。
网友吐槽说“吴石回来见的不是妻子,是个NPC”,这话真没说错。
更离谱的是,丈夫送她手表的时候,她前一秒还冷冰冰的,后一秒突然就笑了。
那种为了礼物才笑的反差,把夫妻情分搞得像交易一样。
搞不清为啥现在有些演员总想着靠医美维持颜值,忘了演员的脸得能传情绪啊?
把这三个人的表现放一块儿看,《沉默的荣耀》这部剧的好和遗憾就特别清楚了。
毫无疑问,它还是值得一看的。
题材选得好,照着吴石、朱枫烈士的故事拍,讲信仰、讲牺牲,内容厚重有深意。
于和伟的“稳”、吴越的“细”,也把这种厚重感撑起来了,收视率能破3不是没道理。
但曾黎的表现确实是个遗憾,这部剧需要的是真情实感,是克制的力量,可她那种僵硬的“精致”,刚好跟剧的调性反过来了。
其实不止她,现在影视圈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有些演员靠滤镜、靠医美撑颜值,忘了演技才是根本。
说真的,剧中的革命者是用信仰换来了和平,剧外的演员也该明白,真正的荣耀不在热搜上,在角色里。
好剧本、好导演再加上贴合角色的好演员,才能出真正的好剧。
《沉默的荣耀》算是给行业提了个醒,演员的“真”才是最值钱的,演技不能靠滤镜,脸也不能靠医美,有真情实感才算有底气。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