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戏说滤镜: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远比电视剧精彩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0-11 17:46 1

摘要:提到纪晓岚,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张国立饰演的形象:手持折扇、风趣幽默,和和珅斗智斗勇,活脱脱一个 “大清第一才子” 的模样。但电视剧里的戏说,终究不是历史真相 —— 真实的纪晓岚,不仅颜值、身材与剧中相去甚远,连人生轨迹、官场境遇,都藏着太多你不知道的细节。

提到纪晓岚,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张国立饰演的形象:手持折扇、风趣幽默,和和珅斗智斗勇,活脱脱一个 “大清第一才子” 的模样。但电视剧里的戏说,终究不是历史真相 —— 真实的纪晓岚,不仅颜值、身材与剧中相去甚远,连人生轨迹、官场境遇,都藏着太多你不知道的细节。

《清史稿・纪昀传》里记载,纪晓岚 “貌寝短视”,翻译过来就是 “相貌丑陋、眼睛近视”;清代文人昭梿在《啸亭杂录》里更直白地说他 “公(纪晓岚)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而他与和珅的关系,也并非电视剧里的 “死对头”—— 纪晓岚比和珅大 26 岁,和珅当红时,纪晓岚早已年过花甲,两人在官场交集不多,更谈不上 “天天斗嘴”。

今天,咱们就抛开戏说滤镜,结合《清史稿》《纪晓岚年谱》《阅微草堂笔记》等文献,讲讲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他如何从一个河北学霸,一步步成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他在乾隆朝的官场上,到底过得顺不顺心?他那些 “好色”“爱吃肉” 的传闻,是真是假?看完这篇,你会发现,真实的纪晓岚,比电视剧里的形象更复杂、也更有血有肉。

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献县)的纪家,迎来了一个男婴。父亲纪容舒是康熙朝的举人,曾任姚安知府,算是书香门第。家人给这个孩子取名 “纪昀”,字晓岚,希望他能 “明晓事理、气宇不凡”。

纪晓岚从小就展现出 “神童” 潜质。据《纪晓岚年谱》记载,他 4 岁开始读书,6 岁就能作诗,9 岁参加童子试时,考官出了个上联 “八岁儿童,岂有登科之望”,他当场对出下联 “三年童子,料无近视之虞”,既回应了考官的调侃,又暗含机灵,让考官拍手称绝。

不过,这位 “神童” 也有调皮的一面。《阅微草堂笔记》里,纪晓岚自己回忆:小时候曾偷偷把父亲书房里的《论语》换成小说,假装读书,结果被父亲发现,挨了一顿打。但调皮归调皮,他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远超常人 ——11 岁时,他就能背诵《论语》《孟子》全文,17 岁参加乡试,就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雍正八年(1730 年),16 岁的纪晓岚娶了邻县的马氏为妻。马氏比他大 3 岁,出身书香门第,温柔贤淑,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婚后,纪晓岚更加用功读书,24 岁那年(乾隆元年,1736 年),他参加会试,考中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 这意味着他正式踏入仕途,成为了乾隆朝的 “储备干部”。

翰林院是清朝官员的 “镀金池”,但纪晓岚在这里的日子并不轻松。据《清史稿・纪昀传》记载,他刚进翰林院时,因为 “貌寝”,不太受乾隆待见 —— 乾隆皇帝喜欢颜值高、气质好的官员,像和珅那样 “貌若妇人” 的美男子,才更合他的心意。纪晓岚只能靠才华站稳脚跟:他擅长写诗、写文章,每次乾隆出题考翰林,他总能最快交出答卷,而且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慢慢让乾隆记住了这个 “丑才子”。

乾隆十三年(1748 年),纪晓岚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翰林院编修,负责起草诏书、编撰史书。这一年,他 34 岁,算是在官场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谁也没想到,5 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会让他从云端跌入谷底。

乾隆十八年(1753 年),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去世,他按规矩回家丁忧(守孝)。三年后,他守孝期满,回到京城,被任命为福建学政,负责福建省的科举考试。在福建任上,纪晓岚兢兢业业,整顿考场风气,选拔了不少有才华的读书人,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但好景不长,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一场 “盐政案” 把纪晓岚卷了进去。当时,他的亲家卢见曾担任两淮盐运使,因为贪污盐税被人揭发。纪晓岚提前得知消息,想给卢见曾通风报信,又怕被人发现,于是想了个 “暗号”—— 他给卢见曾寄了一封信,信封里装着一把盐和一块茶砖。卢见曾收到后,立刻明白 “盐(盐税)茶(查)”,赶紧转移财产。

可这事还是被乾隆知道了。乾隆大怒,认为纪晓岚 “漏言泄密、包庇亲家”,下令将他革职查办,流放新疆乌鲁木齐。据《纪晓岚年谱》记载,乾隆二十四年八月,纪晓岚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流放之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路程长达数千里,他走了三个多月,一路上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

到达乌鲁木齐后,纪晓岚被安排在军营里当 “文书”,负责记录军营的日常事务。虽然身份从官员变成了流放犯,但他没有消沉。在新疆的三年里,他走遍了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接触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百姓,还写下了《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记录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比如诗里写 “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描绘了乌鲁木齐的城市风貌;“牛羊自识家门路,不用儿童候柴荆”,则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场景。这些诗后来被收录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成为研究清代新疆历史的重要资料。

纪晓岚在新疆的表现,慢慢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乾隆准备编撰《四库全书》,需要一个有才华、懂文献的人担任总纂官。这时,大学士刘统勋向乾隆推荐了纪晓岚,说他 “学问渊博,熟悉经史,是编撰《四库全书》的最佳人选”。乾隆也想起了这个 “丑才子”,于是下旨:“纪昀学问素优,着即回京,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就这样,流放三年的纪晓岚,终于回到了京城,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机遇 —— 编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代的 3462 种图书,共计 79338 卷,约 8 亿字。要编撰这样一部巨著,难度可想而知。而纪晓岚作为总纂官,不仅要负责筛选图书、校对文字,还要协调数百名编撰官员的工作,堪称 “总设计师”。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四库全书》馆正式成立,纪晓岚走马上任。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例》记载,纪晓岚制定了严格的编撰流程:第一步,从全国征集图书,各省官员负责收集当地的珍贵典籍,送到京城;第二步,筛选图书,将图书分为 “应刻”(值得刻印)、“应抄”(值得抄写)、“应存”(仅保留书名)三类;第三步,校对文字,组织专人对入选的图书进行校对,确保没有错别字;第四步,抄写装订,挑选书法好的人抄写图书,然后装订成册。

在编撰过程中,纪晓岚遇到了不少难题。最大的难题是 “文字狱”—— 乾隆借编撰《四库全书》的机会,下令销毁 “违碍” 书籍,比如涉及反清思想、批评清朝的书籍。据《清代文字狱档案》记载,乾隆曾多次下旨,要求纪晓岚 “严查违碍书籍,不得遗漏”。纪晓岚夹在中间,既要完成乾隆的命令,又要尽量保护珍贵典籍。他曾偷偷将一些 “违碍” 书籍的内容摘录下来,保存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让这些文化瑰宝没有彻底消失。

除了 “文字狱”,编撰工作的辛苦也超出想象。据《纪晓岚年谱》记载,纪晓岚每天凌晨就到《四库全书》馆上班,直到深夜才回家,有时候为了赶进度,甚至住在馆里。他的眼睛本来就近视,长时间看书、写字,视力越来越差,后来不得不戴两副眼镜 —— 看近处戴一副,看远处戴另一副。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历时 13 年的《四库全书》终于编撰完成,第一批抄本被存放在紫禁城的文渊阁。乾隆皇帝亲自前来视察,看到整齐排列的书籍,对纪晓岚赞不绝口,说:“纪昀用心勤勉,《四库全书》编撰有功,着加官太子少保,赏戴双眼花翎。”

《四库全书》的编撰,让纪晓岚成为了乾隆朝的 “文化名人”,但他的官场生涯并没有因此变得一帆风顺。乾隆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却始终没有让他担任重要的军政职务 —— 在乾隆眼里,纪晓岚只是个 “文人”,适合做编撰、写文章,不适合处理国家大事。据《清史稿・纪昀传》记载,纪晓岚最高只做到了协办大学士(从一品),而且还是在他 77 岁那年才得到这个职位,远远比不上和珅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电视剧里的纪晓岚,是个 “洁身自好” 的君子,但历史上的纪晓岚,却有两个广为人知的 “怪癖”:好色、爱吃肉。

关于纪晓岚 “好色” 的记载,出自清代文人昭梿的《啸亭杂录》。昭梿是努尔哈赤的后裔,曾在乾隆朝为官,与纪晓岚有过交集。他在书中写道:“公(纪晓岚)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意思是纪晓岚 80 岁时,依然好色,而且每天要吃几十斤肉,从来不吃粮食。

另一位清代文人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里也有类似记载:“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每日不食一粒米,仅食十数斤肉,嗜烟嗜酒,尤嗜色。” 纪晓岚自己也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间接承认了自己的 “好色”—— 他说自己年轻时,曾因为 “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虚弱,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才稍微收敛。

不过,纪晓岚的 “好色”,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并不算 “大过”。清代文人大多有 “纳妾” 的习惯,纪晓岚一生娶了一妻六妾,这在当时的官员中很常见。而且他对妻子马氏十分敬重,马氏去世后,他再也没有续弦,只是把妾室扶正,可见他并非 “荒淫无度”。

至于 “爱吃肉”,更是纪晓岚的 “标志性特征”。据《纪晓岚年谱》记载,他每天的饮食里,几乎没有粮食和蔬菜,全是肉 —— 早上吃几斤猪肉,中午吃几斤牛肉,晚上再吃几只鸡或鸭。他的门生曾回忆:“先生(纪晓岚)吃饭时,面前摆着一大盆肉,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着吃,吃得津津有味。”

有人问纪晓岚为什么不吃粮食,他笑着说:“我是‘肉食动物’,天生就不爱吃米和面,吃了反而不舒服。” 有趣的是,纪晓岚虽然天天吃肉,身体却很好,活到了 82 岁,这在人均寿命只有 30 多岁的清代,算是 “长寿老人” 了。

除了好色、爱吃肉,纪晓岚还有一个爱好 —— 抽烟。他的烟杆很长,能装半斤烟丝,被人称为 “纪大烟袋”。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有一次,乾隆突然召见纪晓岚,他来不及熄灭烟袋,就把烟杆藏在靴子里。结果烟杆在靴子里烧了起来,烫得他直跺脚,乾隆问他怎么了,他只好实话实说,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还赐给他一个 “御用烟袋”。

这些 “怪癖”,让纪晓岚的形象更加鲜活 —— 他不是电视剧里那个完美的 “圣人”,而是一个有缺点、有爱好的真实文人。

乾隆六十年(1795 年),乾隆皇帝禅位给嘉庆皇帝,自己当起了 “太上皇”。此时的纪晓岚已经 81 岁,因为年事已高,他向嘉庆请求退休,但嘉庆没有同意,说:“先生是国之栋梁,还要继续为朝廷效力。”

嘉庆元年(1796 年),纪晓岚被任命为《高宗实录》总纂官,负责编撰乾隆朝的历史。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纪晓岚乐在其中 —— 他一生都在与书籍打交道,编撰史书对他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乐趣。

这一时期,纪晓岚住在北京的 “阅微草堂”(今北京纪晓岚故居)。据《阅微草堂笔记・序》记载,阅微草堂是一座小院子,里面有几间平房,院子里种着竹子和菊花,环境十分清幽。纪晓岚每天做完官事后,就回到阅微草堂,要么看书、写字,要么和门生、朋友聊天,偶尔还会写一些志怪小说,也就是后来的《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晚年的代表作,收录了他听到的、看到的各种奇闻异事,包括鬼怪故事、民间传说、官场趣闻等。这本书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比如他在书中写:“世无真恶人,只是利欲熏心罢了”,“做人要存善心,行好事,才能问心无愧”。这本书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甚至有人说:“不读《阅微草堂笔记》,不算了解清代文人。”

纪晓岚晚年虽然身居高位,但为人十分低调,从不摆官架子。他的门生来看他,他总是亲自泡茶,还拿出自己珍藏的肉招待他们;邻居有困难,他也会主动帮忙,比如资助贫困学生读书,为孤寡老人送米送油。据《献县志》记载,纪晓岚每年都会捐钱给家乡的学校,还修建了一座 “义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

嘉庆十年(1805 年)二月,纪晓岚病倒了。嘉庆皇帝得知后,派太医院的御医去给他诊治,但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二月十四日,纪晓岚在阅微草堂去世,享年 82 岁。嘉庆皇帝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下旨:“纪昀学问渊博,侍奉三朝,功绩卓著,着追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赐谥号‘文达’。”

纪晓岚去世后,他的门生和朋友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前来送葬的人络绎不绝。他的灵柩被送回河北献县老家,安葬在纪氏祖坟里。如今,献县的纪晓岚墓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这位清代的 “文化巨人”。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