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嫣: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史诗”建构——论电视剧《人世间》的叙事策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1 17:37 1

摘要: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作品已成为影响影视制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像也成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延续方式。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人世间》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该剧紧密围绕着个人与时代、家庭与社会进行讲述,从平民视角展开对家国情怀的书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变迁、人民整体转变

摘要: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作品已成为影响影视制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像也成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延续方式。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人世间》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该剧紧密围绕着个人与时代、家庭与社会进行讲述,从平民视角展开对家国情怀的书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变迁、人民整体转变、社会跃进腾飞的时代画卷,抒写了时代变迁、精神传承的磅礴史诗。

关键词:人世间;文学改编;影视;现实主义;平民史诗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改编自梁晓声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的作品。自2022年1月28日上映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故事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支援“大三线”,到半个世纪后的北京申奥成功,展示了中国东北地区五十多年来工人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

通过周家三兄妹的命运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民众的共同进步,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剧准确定位并重现了各个时代的情景氛围,扩展了原著的思想范畴,使其更加平民化、戏剧化,充满了悲悯之情,将漫长的历史沉淀成一股深沉的精神力量,展现出宏伟壮观的时代变迁和精神传承。

一、叙事结构与基调的调整

“文学改编成影视是一种融入改编者独特思维和情感的创新方式,更是渗透了改编者独特理念和情思的再创作,作者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会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融入当代社会的元素,使历史的痕迹与当下的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

《人世间》是一部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小说,电视剧以原著为基础,充分尊重文学和影视的独特美学品质进行改编创作,运用现实主义方法,追求现实主义风格,开启了文学与影视平等对话的新篇章。

(一)叙事中蕴含的善、情、真、暖

《人世间》电视剧改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叙事基调的调整,即将钢铁式的、 灰色的、偏硬的原著色调调整为了温暖的、明亮的。这种“色调的提亮”不是对民间中国苦难叙事的回避,也不是放弃对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而是为《人世间》赋予了温暖现实主义的气质,在关注平民叙事、直面现实困境的同时,以温暖为主基调, 表现人对真善美、光明和未来的追求, 从而赋予了力量和希望, 使得其不仅更符合影视剧的媒介表达需求, 也更契合当下的价值观及审美旨趣。体现在《人世间》 改编中,可以用善、情、真、暖四个字来概括。

首先,《人世间》对人性“善”进行多维演绎。人性的美好是原著中体现的重要主题, 梁晓声自己也评价说:“《人世间》里没有太坏的人,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总是干坏事。我总是在作品中挖掘、表现人物好的一面。这也是我对文学的理解。” [2] 电视剧中对“善”的主题进行了放大, 光字片的人们活得本分、正直,有着质朴的道德情操。

周秉义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做一名好干部;郑娟拥有着无畏的勇气毅力;楠楠有着坚韧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命的挑战。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使得整部戏不局限于二元对立的模式,更多的是展示了更丰富的立体感。冯化成的出轨事件引发了周蓉的深刻反省,她因为这次的失误感动地流下眼泪。随着春燕和德宝的成长,她们也开始越来越聪慧,甚至因为秉义的事情而跟朋友发生冲突,然而,她们都意识到,真正的幸福来源应该是内心的真诚。虽然人类的本质是多样的,但总有能寻找共鸣,令观众深思。

其次,剧中大部分人物的人生都有一个“暖”的圆满结局。根据好莱坞经典叙事理论,大团圆的结局更易于观众接受。“好人有好的结果”也是观众在电视剧中固定期待。电视剧《人世间》中为诸多人物的命运安排了较好的结局。如光字片的人们喜住新家,秉义活到古稀之年,冬梅与他相扶相依,秉昆夫妇依然和德宝春燕是好朋友,周蓉心心念念的贵州教育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解决等。但原著的结局则远比电视剧冷峻悲情。对比而言,原著的处理是偏于作家化风格与特色的,而电视剧的圆满性结局则更符合大众的观看。

电视剧《人世间》借助一系列有性格特征又有思想深厚度的人物形象,既让作品极为丰满,又让作品有着高度的艺术辨识度,焕发出值得欣慰的艺术生命力和精神光彩。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成效,让我们知晓了艺术转化生成的新标向、理想的高度、时代奋进的激情和力量。本剧依据小说耐人寻味的活生生的故事,通过立得住的充满烟火味的人物群像以及历史纵深感而做的改编,是一个优秀的IP改编范本,更是值得垂范的鲜活文艺样态。

(二)现实主义中的理想色彩

电视剧《人世间》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围绕周家人的命运,又牵起亲人的浓厚情感,一个“光字片”照见中国社会最平凡人家的人生。在这一段关系中,父母、爱人、手足、朋辈、邻里等各种关系都充满了复杂的变数,交织着爱与痛、希望与迷惘。家庭和睦、时代转折、白手起家、产业升级、生老病死……每一处潮起潮落都刻画得无比真实。

正如卢卡契所言:“每一种好的艺术,每一种好的文学,如果它不仅热衷于研究人,研究人的人性、性质的真正本质,而且同时也热衷与维护人的人性的完整性,反对一切对这种完整性进行攻击、污蔑、歪曲的倾向,那么他们必定是人道主义的。” [3]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人世间》中充斥着矛盾和挣扎,深深吸引了观众,正是因为它们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芒,即使在最艰难的境地也从未被抹去。这道光芒照耀着人们的心灵,激发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即使经历挫折,也依然充满对生命的热情。观众为周家人洒下泪水的同时,内心也是暖意浓浓。

电视剧在开头增加了周家一行在车站送别父亲的情景,在剧情中增添周父和周母同时去世的情节,导演摒弃了常见的廉价煽情桥段,用最真实的细节激发观众对于亲情的共鸣。剧中周蓉一角,承担了大部分观众的火力,前期为爱离乡,母亲因此昏迷,中期不惜让郑娟自揭伤疤,后期把送人的海参索回 ,就连好友蔡晓光都评价她“吃不了精神上的苦”。对于这个女性角色的塑造,电视剧跟小说的处理大相径庭,小说里的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自信骄傲、精神独立的时代女性。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通过性别互置使女性角色更加饱满。电视剧为了加剧矛盾冲突,减少了很多书中关于她的“高光时刻”,加了分房和收研究生等削弱她能力的戏份,这一先抑后扬的剧情呈现方式泯灭了周蓉的才气,使她成为了“不通情理“自私自利”的代名词。

由于创作者细腻的笔触,将温柔、善良、理解和宽恕的价值融入到苦难的背后,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也体会到人性的美好。这光芒能够抵抗一切困难,是对生活中的艰辛最强有力的治愈剂。文学作品被视为电视剧创作和改编的基础,而电视剧则是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在《人世间》中,作者以现实主义的视角探讨了物质与精神、凡俗与理想、冒险与安稳的关系,展现了中国人在时代洪流中对真善美的坚定追求。创作者用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不虚美、不矫饰,将人们在抉择路口的迷茫、困顿、失意写得栩栩如生,以苦难叙事反映出中国人坚守道德、矢志不渝的抗争精神。

电视剧《人世间》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杆,它精准把握了叙事节奏,讲述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故事,丰富了人物主线,情节有条不紊,立足当下,将家国情怀、时代群像融合在一起。在电视化的书写和表达中,电视剧以保留其影视特质为前提,主动寻求与文学原著在美学属性上的契合点,以小喻大,勾画出时代改革下个人与集体的蓬勃发展。

二、“平民史诗”的构建与书写

正如原著作者梁晓声所讲的那样,他的愿望是为中国的工人们写一部作品,记载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和功绩,特别是他们在工业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剧烈阵痛以及所表现出的坚韧。

《人世间》直面广大劳动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从微观具象的个体故事和生命体验出发,探寻中国人民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品格,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和民族情感认同,并从中找寻到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体与国家的治愈能量与情感符号,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电视剧仍然体现出原著的这种品质。

(一)群像塑造:通过白描纪实技巧构建多维度的形象。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抒写“人”的鸿篇巨制,以其独特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将平凡的个体融入到时代变迁中,展现出一幅宏大的浮世众生图景。这部作品的时空跨度使其具有深刻的平民史诗般的特质。演员们在角色塑造过程中,都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由心理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情感、思想、政治、宗教诸方面的内容可以概而言之曰精神状态。” [4]

周秉昆的妻子郑娟的性格就是通过她的内心世界体现出来的。她是个美丽但总是受生活磨难的女子,经历了丧夫与丧子的打击,却从不放弃希望,剧中的她不仅是作为传统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她在对抗命运时表现出的坚强一改女性是“被保护的对象”的标签。

他们夫妻关系也满足了中国观众对理想化爱情的需要,更是一种对当下时代浮躁心态的反思。剧中的周蓉的性格也是通过她的内心世界体现出来的。她曾经为爱情不顾一切打破了世俗藩篱,与落魄诗人冯化成成婚,换来的却是过尽千帆后丈夫的背叛。面对青春理想的破灭,周蓉重新审视起女性的价值和自己的事业追求。

在《人世间》,大部分人物形象展现出真实、现实、朴实的特质,他们内心深处的坚韧与担当,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作者巧妙地刻画出了周父周母的情感,周秉义的勇敢和忠诚,周秉昆的诚恳和慷慨,郑娟的顽强和敏锐,蔡晓光的温柔和深刻。剧中所有的角色都富含了审美魅力,传递了深刻的道德观念。这部电视剧将平凡人物提升到一个精神高度,赋予他们英雄光环,并闪耀出人性之美与理想之光。

(二)家国情怀:人物成长背后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人世间》中涵盖的重大历史事件众多,其中最重大的无疑是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与老周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通过对改革开放时期的描绘, 《人世间》深刻揭示了两种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社会现实,从而更加清晰地展现出社会结构的多样性。

随着市场体制的变革,骆士宾虽然因投机倒把而被判入狱,但他凭借其出色的投资技巧,在“倒爷”的生意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脱离了困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历史的洪流中,人们被物质的诱惑所吸引,他们开始权衡利弊。电视剧通过周蓉的心理描述和真诚的对白,展示了她内心的矛盾。

当她看到母亲拿出一件精心编织的红色毛衣,用它来填补她未能实现的梦想时,她感动得流下眼泪,在回京考研和回家照顾父母之间犹豫不决。周秉义在一段充满矛盾的婚姻关系中陷入了挣扎,他也曾对自己在知青时期的选择深感怀疑。

剧中人物在命运择中真实的情感流露,是时代变迁中的必然心态。 “小人物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却能展现一个国家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精髓,即使在贫穷落后的年代,甚至异国他乡,小人物往往也能够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小人物形象一般能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命运抉择中的真实情感,他们是时代变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三、结论

总而言之,电视剧《人世间》这部史诗般的作品, 坚持“用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流价值观” [6],将历史事实与诗意完美融合,犹如一股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境,坚定不移地追求美好生活。经过精心的改编,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它的文学魅力,还以充满历史气息的场景和色彩,描绘了一座普通的北方城市中老周家三代人的生活历程。

剧中人物对真善美品质的传承深刻烘托出时代浪潮下民族精神的延续性与永恒性,同时,该剧通过描绘一个看似繁杂的人间关系网格,传达出一种更为深邃的思想:爱家、爱国。对美好生活和人间真情的坚定与向往,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不变的精神归宿和命运真谛,更是中华民族永葆活力、永远兴盛的情感密码与精神养料。

参考文献:

[1]樊宸辰.“边缘人形象”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现状。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huangshizhi05.blog.sohu.com/.

[2]梁晓声.关于小说《人世间》的补白——自述[J].小说评论,2019,No.209(05):63-65.

[3]卢卡契.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3.

[4]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6.

[5]易佳青.对“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建议[EB/OL].(2022-09-18)[2023-02-19].光影故事的博客.

[6]王昱棋.中国新主流电视剧类型融合刍议[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9):89-92+102.

原载《今古文创》2023年第41期,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

来源:龙吟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