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媒金榜 | 2025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榜十强城市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1 17:37 1

摘要: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网络视听形态快速发展,其单集时长通常在几十秒到数分钟之间,具有内容紧凑、情节精彩等特点。凭借短小精悍的形式与丰富多样的题材,微短剧吸引了庞大且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该产业依托轻量化内容形态、强适配传播场景等优势,正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增长新势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网络视听形态快速发展,其单集时长通常在几十秒到数分钟之间,具有内容紧凑、情节精彩等特点。凭借短小精悍的形式与丰富多样的题材,微短剧吸引了庞大且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该产业依托轻量化内容形态、强适配传播场景等优势,正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增长新势力。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微短剧与文旅、电商、广告等领域深度融合,塑造区域文化新名片。

iiMedia Ranking(艾媒金榜)是艾媒咨询旗下中国新消费品牌评价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客观的品牌信息及购物消费指南。iiMedia Ranking(艾媒金榜)最新发布《2025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榜十强城市》,金榜指数是艾媒咨询原创用以判断企业产品消费者评价的综合指标,依托艾媒自主研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CMDAS)”(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编号:2016B010110001),采用iiMeval大数据评价模型计算赋值,监测期内根据区域集中度、产业规模、政策支持、行业影响力、传播声量进行分析核算生成,侧重城市文化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微短剧产量等评价因子。指标分数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城市在所在领域综合实力越强。

榜单数据显示,榜单TOP10分别为:北京、陕西西安、河南郑州、广东广州、广东深圳、浙江杭州、上海、江苏苏州、山东青岛、湖南长沙。其中,北京以86.22的评分位居榜单第一,陕西西安(85.30)、河南郑州(81.41)分列第二、第三。

整体来看,中国微短剧产业十强城市呈现“多点开花、梯次分明”的发展格局,且均具备成熟的文化产业基础与前瞻性的政策扶持体系。从梯队分布来看,第一梯队的北京、西安、郑州在政策支持力度、产业基础厚度、内容产出质量与传播影响力上表现突出,形成产业核心引领力;第二梯队的广州、深圳、杭州、上海依托强劲的经济活力、科技赋能优势与资本集聚效应,在商业变现、技术创新等领域快速布局;第三梯队的苏州、青岛、长沙则聚焦文旅融合、特色题材开发,逐步构建差异化产业辨识度。

从产业链维度看,十强城市普遍集聚了从IP版权运营、编剧创作、拍摄制作,到演员经纪、后期特效、宣发投流的全链条企业,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显著降低了制作成本与周期,形成强大的产业吸引力。从地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上榜城市位于文化产业基础扎实、数字经济活跃的东部及中西部核心城市群,充分反映出微短剧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文化实力的高度关联性。

除此之外,国内多座城市亦积极入局微短剧赛道,形成蓬勃发展的补充态势。例如浙江金华依托横店成熟的全流程影视工业化体系与密集企业资源,湖北武汉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再叠加本地专项政策扶持,正逐步构建高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未来,将重点从人才培育、企业集聚、服务升级三大维度夯实产业根基,同时以横店国际短剧联盟为纽带,推动微短剧出海布局与“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电商”等融合模式创新,致力于成为微短剧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与十强城市协同推动行业进阶。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上升34.9%;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热潮,这一势头不仅激活了国内市场,更对微短剧出海形成显著的正向拉动。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容,微短剧产业的城市发展特征愈发清晰 —— 各地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如政策扶持、产业链基础、文化底蕴、技术优势等),正加速构建并强化差异化竞争壁垒,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微短剧产业集群,成为支撑行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当前,中国微短剧产业呈现“全域协同、梯度发展”的空间格局。头部城市依托产业基础与资源整合能力,已形成产业核心枢纽,在主导国内产能供给、技术创新与消费市场培育的同时,更成为推动微短剧出海的核心力量;非头部城市则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如区域文化特色、影视配套基础等),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构建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共同促成产业“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

从产业演进趋势来看,城市间的微短剧竞争正从传统的“产量规模竞争”向 “全要素综合实力竞争”转型,内容原创能力、技术应用深度、产业融合广度与全球市场影响力构成核心竞争维度。随着AI辅助创作、虚拟拍摄等数字技术的迭代成熟,以及受众对垂直细分题材、沉浸式互动体验的需求升级,技术赋能与 “微短剧+”跨界融合(如“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教育”)将成为拓展产业价值边界的关键路径,而海外市场布局也将成为各城市产业竞争的重要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产业仍面临内容同质化的结构性问题,古装言情、都市爱情等题材过度集中,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产业创新空间,亟需通过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与多元题材开发实现突破。

未来,城市间的产业协同与资源互补将成为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各城市需强化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IP资源、技术成果、人才要素的高效流动,以协同效应降低产业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另一方面,需聚焦精品化创作导向,通过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文化承载力,培育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微短剧品牌,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北京、西安、郑州等头部城市有望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在内容创新与产业融合模式上形成示范效应;而具备特色产业基础的区域则可通过完善产业链配套、优化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综上所述,中国微短剧产业将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精品化、多元化方向演进,最终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文化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产业。

来源:巴黎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