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怼到她脸上时,能看到她眼里的坚定,眉头微微皱起的弧度,连嘴角紧绷的细节都透着劲儿。
图|小六
文|小六
《沉默的荣耀》火了,但却不是靠服化道。
也是看到曾黎和吴越演的戏才明白。
什么叫“细糠”!什么才是演员真正的底气!
这些,都是医美过度的“整容脸”,根本比不上的……
看《沉默的荣耀》时,最先让人惊喜的,就是曾黎和吴越的状态。
没有过度磨皮,没有僵硬的苹果肌,脸上甚至能看到细纹。
可就是这样的脸,一出现就自带故事感,让人没法不盯着看。
曾黎在剧里演一位刚正不阿的检察官。
有场戏是她面对嫌疑人的狡辩,从平静询问到情绪爆发。
镜头怼到她脸上时,能看到她眼里的坚定,眉头微微皱起的弧度,连嘴角紧绷的细节都透着劲儿。
没有夸张的表情,却把检察官的威严和对真相的执着,全演出来了。
有网友说:“曾黎不用装嫩,就往那儿一站,气场就够了。”
吴越演的是一位深陷职场困境的企业高管。
有段戏是她被下属背叛,独自在办公室里崩溃。
她没有大哭大叫,只是背对着镜头,肩膀轻轻发抖,手攥着文件的力度越来越大。
镜头一转,能看到她红着眼眶,却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的样子。
那股委屈又倔强的劲儿,看的人心里发紧。
谁能想到,这样的表演,靠的不是精致的妆容,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共情力。
反观现在有些剧里的演员,脸上满是医美痕迹。
苹果肌鼓得像充了气,笑起来嘴角都没法自然上扬。
演悲伤戏时,眼泪没掉,脸先僵住了。
对比曾黎和吴越才发现,演员的脸,该是传递情绪的工具,不是靠医美堆砌的 “面具”!
曾黎和吴越也从不用 “完美脸蛋” 绑架自己。
她们脸上的 “不完美”,反而成了演技的助力。
曾黎今年 46 岁,剧里没刻意扮年轻。
有场戏是她熬夜查案,镜头里能看到她眼底的红血丝,眼下淡淡的黑眼圈。
可就是这些 “不完美”,让角色更真实了。
观众能感受到,这个检察官不是神,是会累、会疲惫的普通人。
她靠眼神里的光,撑起了角色的灵魂。
有场对峙戏,她盯着嫌疑人,眼神从疑惑到了然,再到愤怒,短短几秒,情绪层层递进。
那种冲击力,比任何精致妆容都管用。
吴越更不追求 “少女感”。
她在剧里演的高管,头发简单挽起,穿着素色西装,脸上连浓妆都没有。
有段戏是她跟合作伙伴谈判,语气平静,可手指在桌下轻轻敲击的小动作,暴露了她的紧张。
还有她说话时,偶尔会微微偏头,眼神里带着审视的样子,把职场人的谨慎和敏锐,演得活灵活现。
这些细节,跟医美一点关系没有,全是她对角色的理解和打磨。
之前有采访问她们,会不会担心年龄和外貌影响戏路。
曾黎说:“演员的价值,不该只看脸。”
吴越也说:“角色需要的是真实,不是完美。”
她们用行动证明,比起靠医美留住 “青春”,靠演技驾驭不同角色,才是演员的长久之道。
现在娱乐圈里,不少演员把医美当成 “救命稻草”。
打针、做项目,就为了在镜头前显得更年轻、更精致。
可医美能改变容貌,却没法让眼里有戏。
有次看某部剧,女主角刚做完医美,脸肿得像馒头。
演开心的戏时,嘴角只能僵硬地往上提,眼里一点笑意都没有。
演难过的戏时,眼泪流下来了,可表情还是木的。
观众根本没法代入,满脑子都是 “她的脸好僵”。
这样的表演,再精致的脸也救不了。
而曾黎和吴越,从不用医美给自己 “加分”。
她们靠的是多年的积累和打磨。
为了演好检察官,曾黎特意去跟真实的检察官交流,观察她们说话的语气、做事的风格。
吴越为了理解高管角色,专门去企业实习,看职场人怎么沟通、怎么处理问题。
这些付出,都藏在她们的表演里。
她们的眼里,有角色的故事,有情绪的起伏,这是医美永远给不了的。
《沉默的荣耀》播完后,有网友说:“看了曾黎和吴越才知道,真正的演员,靠的是演技说话。”
这话太对了。
医美能让脸变精致,却没法让表演有灵魂。
演员真正的魅力,从来不是靠打针换来的,是靠一个个角色、一场场戏,慢慢沉淀出来的。
《沉默的荣耀》让我们看到了演技的力量。
曾黎和吴越用实力证明,医美在演技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希望更多演员能明白,好好打磨演技,比追求完美脸蛋更重要。
毕竟,观众记住的,永远是有血有肉的角色,不是僵硬的 “医美脸”。
来源:夕颜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