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媒点名批评的5部烂剧,侮辱观众智商,一部没看过的太幸运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0 17:36 2

摘要:杨幂和黄子韬主演的《谈判官》,当初靠着“高级谈判官职场奋斗”的噱头吸引了不少观众,结果开播后大家发现:这哪里是职场剧,分明是换了身西装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文I泰西娱乐

编辑I泰西娱乐

前言

想必不少人都有过追剧“踩雷”的崩溃瞬间。

有的剧情离谱到让人抠出三室一厅,价值观歪到刷新认知,有的连基本的历史常识和文化尊重都抛之脑后。

偏偏这类剧集还总打着“大制作”“诚意作”的幌子收割流量,直到央媒下场点名批评,才算给观众出了口气。

今天就来好好盘点5部被央媒点名过电视剧,如果你一部都没看过,那是真幸运。

《谈判官》

杨幂和黄子韬主演的《谈判官》,当初靠着“高级谈判官职场奋斗”的噱头吸引了不少观众,结果开播后大家发现:这哪里是职场剧,分明是换了身西装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央媒直接点破其本质:“披着现实题材外衣,骨子里还是悬浮偶像剧”,把观众对职场剧的期待摔得粉碎。

剧中的“谈判官”职场线堪称“离谱教科书”。杨幂饰演的女主作为顶尖谈判专家,每次谈判靠的不是专业分析,而是“心灵鸡汤式说教” 和莫名其妙的情绪爆发。

有场跨国并购谈判戏,她既不看数据报表,也不做风险评估,仅凭一句“你们要尊重员工的梦想”就说服了对方高管,把动辄上亿的商业谈判变成了“情感调解现场”。

真正的谈判桌上需要的法律知识、心理博弈、行业经验,在剧中全被简化成“女主光环”。

要真想了解谈判行业,看这部剧不如看纪录片,至少能学到点真东西。

《东八区的先生们》

2022年张翰自导自演的《东八区的先生们》一开播,就以豆瓣2.1的超低分刷新了国产剧评分下限,被网友戏称“用脚写剧本,用脸耍油腻”。

这部号称“打磨十年的诚意之作”,从头到尾都在暴露创作的敷衍与对女性的不尊重,最终被央媒点名质疑“诚意何在”,下架时几乎没人同情。

剧中的油腻名场面能凑成一部“尴尬集锦”:张翰饰演的男主搂着女主吃饭时,手在女演员胸部上方停留数秒才挪开。

还有一场拉扯戏里,男主硬生生要隔着衣服把女主的内衣肩带拽下来,这种刻意制造的低俗情节,既无剧情必要性,又充满冒犯感。

更让人不适的是台词,四位男主凑在一起讨论女性时,满是“物化视角”,比如调侃“女生穿短裙就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仿佛活在十年前的刻板印象里。

观众最失望的是,十年时间本应打磨出细腻的人物与扎实的剧情,结果呈现出的却是堆砌的狗血桥段。

四位男主从大学到中年的成长线模糊又空洞,唯一让人记住的只有张翰标志性的“霸总式邪魅一笑”和无处不在的油腻肢体动作。

《雷霆战将》

2020年播出的《雷霆战将》,打着“抗战题材”的旗号,却把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拍成了“偶像耍帅现场”,开播一天就因观众猛烈抨击全网下架,《人民日报》更是直接批评其“对历史缺乏敬畏之心”。

剧中的服化道首先颠覆了人们对战争年代的认知:八路军战士的军装崭新笔挺,连一点灰尘都没有,主角们清一色喷着发胶、化着精致妆容,头发丝都打理得一丝不苟。

女护士穿着剪裁合身的短裙,踩着粗跟皮鞋穿梭在“战场”上,别说打仗了,走路都未必方便。更夸张的是场景设置:八路军独立团居然住进了带阳台的豪华别墅,师长郭勋魁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还能气定神闲地喝着咖啡、抽着雪茄,活像在拍都市偶像剧。

《雷霆战将》的下架,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任何对历史的轻慢与戏说,都必然会遭到观众的抵制和舆论的谴责。​

《抗日奇侠》

说到“抗日神剧”的“鼻祖”,《抗日奇侠》绝对绕不开。

这部2011年播出的剧集,因“手撕鬼子”“绣花针杀鬼子”等夸张情节火遍全网,被央视《新闻 1+1》点名批评“过度娱乐化,亵渎历史”,成为广电总局整治抗战雷剧的典型案例。

剧中的“神操作”简直突破了物理常识和历史底线:男主杜大鹏力大无穷,徒手就能把鬼子撕成两半,鲜血飞溅的画面看得人头皮发麻;女角色用绣花针当武器,能精准射中鬼子的眼睛,比枪还好用。

还有角色会“轻功”,飞檐走壁躲过子弹,在日军营地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这些情节看似在“歌颂英雄”,实则把艰苦卓绝的抗战变成了“武侠玄幻剧”。​

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把胜利说得唾手可得,这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先烈的不敬。

《我叫刘金凤》

2022 年辣目洋子主演的《我叫刘金凤》,本想走“古装轻喜剧”路线,结果因为服化道里的大量日本元素引发全网争议,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 “古装剧美术不可随意化用外国风格”,最终下架整改,成了“文化不尊重”的典型案例。

这部以“东皓国”为背景的古装剧,按理说该主打中国传统美学,可剧中的服化道却处处透着“违和感”。女主父亲刘歇戴的帽子,和日本古代文官的“垂缨冠”几乎一模一样,这种帽子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影视剧里很常见,出现在中国古装剧里显得格外突兀。

更明显的是服装细节:女性角色的衣服腋下有明显开口,这正是日本和服特有的“身八口”设计,而男性角色的服饰肩膀处开口,又与日本“狩衣”的特征高度重合。​

除了服饰,剧情里的“文化错位”更让人不适:架空的中国古代王朝里,角色频繁吃寿司,宫廷布置里混进欧式地毯,甚至皇帝大婚现场摆上了麦克风和混响大喇叭。

这些元素堆砌在一起,既无喜剧效果,又显得不伦不类。有网友吐槽:“说是中国古装剧,倒不如说是‘多国文化大乱炖’,根本看不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这部剧的翻车也提醒创作者:古装剧的 “创新” 不是 “胡编乱造”,尊重文化传统才是创作的底线。​

结语

这 5 部被央媒点名的烂剧,虽然题材不同、槽点各异,但本质上犯了同一个错误:轻视观众的智商,无视创作的底线。

为了博眼球,有些人就可以牺牲专业性;为了赚快钱,可以抛弃敬畏心。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央媒的点评更是一针见血:影视作品不是 “圈钱工具”,而是文化载体。

希望这5部剧的教训能让创作者们警醒:与其在噱头和流量上费尽心机,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内容。毕竟,观众需要的是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而不是侮辱智商的“烂剧”。

来源:泰西太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