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面上看,嘉靖帝像是在抱怨臣子贪墨,心疼国库流失。可仔细一品,全然不是这个味儿。他计较的,从来不是天下百姓的赋税被如何挥霍,而是流入他“私囊”的那一份是否足额、是否顺畅。
《大明王朝1566》解读之二
“朕的钱,他们拿两分,朕拿一分。”每当《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幽幽地说出这句话,那种漫不经心却又透骨冰凉的感觉便扑面而来。
这短短一句话,远比长篇大论的批判更能戳破皇权华丽外衣下的真实模样。
今天,咱们就透过这句经典台词,聊聊嘉靖皇帝那看似高深莫测,实则将私欲置于家国之上的权力游戏。
表面上看,嘉靖帝像是在抱怨臣子贪墨,心疼国库流失。可仔细一品,全然不是这个味儿。他计较的,从来不是天下百姓的赋税被如何挥霍,而是流入他“私囊”的那一份是否足额、是否顺畅。
为了个人修仙享乐,修建宫观、炼制丹药所费不赀,嘉靖需要大量的银子。于是,他默许甚至纵容以严嵩为首的“严党”,推行诸如“改稻为桑”等政策,想方设法从民间敛财。
在这个过程中,贪官们趁机中饱私囊,盘剥百姓,而大部分财富最终都流向了嘉靖的内帑(皇帝私人金库)。
所以,当他念叨“分钱”时,更像是一个幕后老板在计算收益:允许你们拿点好处(两分),但最核心的大头(朕这一分)必须保障,而且这“一分”所代表的绝对权威,不容丝毫挑战。在他心里,江山社稷首先是他的私产,官员贪腐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敛财的“必要成本”。
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却能牢牢掌控朝局,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高超的权术平衡。他并非不知道严党贪得无厌,但他需要利用严党来压制以徐阶、高拱等为代表的清流言官集团,替他处理繁杂的政务,更重要的是,替他搞钱。
他深谙“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或者说,他刻意保持这潭水的“浑浊”。他允许甚至默许一定程度的贪腐,让手下的大臣们都有“把柄”可抓。
当官员们都不干净时,他们反而更依赖于皇权的庇护,嘉靖帝便能在幕后轻松驾驭,确保无人能威胁到他的至高地位。
清流势力起来时,他就借清流之手打击严党,以示“英明”;需要有人做脏活累活时,他又启用类似严党的人物。这句“他们拿两分”,其中的“他们”既是具体的严党,也是所有被他用作棋子的官僚。
贪腐,成了他手中一根无形的缰绳,用来拴住整个官僚体系。
然而,这种看似精妙的权力平衡,实则是饮鸩止渴。以“分赃”为基础的统治模式,必然导致贪腐之风愈演愈烈,最终承受苦果的是底层百姓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当“改稻为桑”逼得浙江百姓卖儿卖女、激起民变时,当边防军费短缺、将士浴血却得不到充足补给时,嘉靖帝在干什么?
他可能依然沉浸在他的道教仪式中,关心他的丹药是否炼成,他的宫观是否华丽。
他会把一切问题归咎于“臣子不贤”“执行不力”,却从不反思,这一切乱象的根源,正是他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默许甚至鼓励的这套掠夺机制。他紧握着自己的“一分”权力和财富,却眼睁睁看着支撑大明王朝的根基被那“两分”贪腐一点点蛀空。
嘉靖帝这句“朕拿一分”,精辟地暴露了绝对权力可能导致的最极端自私。他将治国视为私产经营,将臣工视为分赃伙伴,用精致的权谋维持着个人的权威与享乐,却牺牲了整个帝国的健康与未来。这句台词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正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私欲时,即便是一位看似掌控一切的皇帝,其统治的实质是何等的脆弱与虚幻。
历史的教训在于,无论权力如何包装,若失去了对苍生的责任与敬畏,终将难逃时间的审判。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