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家那门亲事,说起来挺可惜的,但细想想,又觉得黄了也好。很多人都替明兰抱不平,觉得贺家看人下菜碟,瞧不起她是个庶女。这话有道理,但又不全是这么一回事儿。
贺家那门亲事,说起来挺可惜的,但细想想,又觉得黄了也好。很多人都替明兰抱不平,觉得贺家看人下菜碟,瞧不起她是个庶女。这话有道理,但又不全是这么一回事儿。
这门亲事黄了,真能全怪贺家吗?
贺家是行医的,在京城里也算是有头有脸,他们想找个什么样的孙媳妇?肯定是要那种身家清白、性子安稳、没什么闲话的姑娘。明兰好是好,可她身上那些传得沸沸扬扬的旧事,在贺家这种人家眼里,就是个疙瘩。
这些事,哪一件不是在汴京城里闹得风风雨雨?
那个“京城第一美少年”齐衡,谁不知道他?国公府的独苗,长得好,家世也好,偏偏就看上了盛家六姑娘。他明里暗里往盛家跑,送的那支笔,谁家丫鬟没听说过?围场上送的那个护身符,转头就成了别家姑娘嘴里的笑话。
大家嘴上不说,心里怎么看?一个庶出的姑娘,跟国公府的公子哥儿扯上关系,听起来就不是什么省心的事。就算明兰自己很守规矩,一个字都没多说,可架不住外人传啊。“小公爷对盛六姑娘有意思”,这话一传开,明兰的名声就有了瑕疵。
盛老太太是明白人,早就看透了这里头的凶险,成天跟明兰念叨,说齐家那门槛太高。为了给明兰找个安稳的婆家,老太太亲自出马,才找上了贺家。贺家家底干净,贺弘文人也温和,是个过日子的好人选。
可那时候的明兰,心里真就放下齐衡了吗?
没有,一点都没有。她嘴上答应着跟贺弘文相看,也客客气气地叫“弘文哥哥”,贺家送来的东西,她也都收着。可那颗心,还在齐衡那儿吊着呢。贺弘文约她出门上香,她找个借口就推了,自己却偷偷跑去看齐衡的马车,远远看一眼也觉得好。
这种事,瞒得过谁呢?
贺老太太是什么人,眼睫毛都是空的。底下人早就把明兰的行踪报上去了。老太太嘴上不说,心里能不犯嘀咕?一边跟我孙子议亲,一边还对小公爷念念不忘,这娶进门,能安分吗?
贺弘文他娘,本来就觉得明兰庶女的身份有点低了,一听这事,话就更多了。她跟儿子说,找媳妇要找个本分的,这种心里装着别人的,怕是不行。
后来,邕王妃为了自家儿子,拿齐衡爹娘的命逼他,齐衡没办法,只能娶了别人。这事儿一出,明兰才算彻底死了心。那阵子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哭得眼睛都肿了。贺弘文心疼她,还特意熬了鱼汤送到盛家,安慰她说“往后有我”。
这话听着是好听,但在贺家人眼里,味道就变了。
一个姑娘家,为了别的男人要死要活,现在人家娶不成了,才回头来找我们家?这不就是把贺弘文当成个退路,当成个填补空缺的人吗?这么一来,贺家心里那点轻视,就更重了。
当曹锦绣那个麻烦找上门来的时候,贺家的态度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曹锦绣哭哭啼啼要给贺弘文做妾,贺家正好就坡下驴。贺老太太对外说,儿媳妇病了,婚事得缓缓。实际上呢?就是在拖,在看。他们觉得,你明兰本来就有“前科”,现在我们家态度慢一点,你也没什么好说的。
贺弘文自己也摇摆不定。他对曹锦绣是有愧疚,可他心里对明兰的看重,也被家里人的态度一点点磨掉了。他可能也觉得,明兰也不是非她不可吧。
他们都算错了。
他们没想到半路会杀出个顾廷烨。顾廷烨这人,他不管什么京城流言,也不管你是什么庶女嫡女。他看上的是明兰这个人,是她的坚韧和通透。他对明兰那些过去,查得清清楚楚,也理解她当初的为难。
他求亲,是带着十分的诚意来的。他给明兰的体面,是整个汴京城都看得到的。那八抬大轿,那十里红妆,不光是给盛家面子,更是告诉所有人:这是我顾廷烨的妻子,谁都不能小瞧了她。
回过头来看,贺家的轻慢,其实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想法。门第观念摆在那儿,一个姑娘家的名声比什么都重要。明兰和齐衡那段不清不楚的过往,被人添油加醋地一说,就成了她的“诟病”。
她的犹豫,她的摇摆,在别人眼里就是不安分。
贺家只是做了当时他们看来最稳妥的选择,他们不想冒险娶一个可能有“麻烦”的媳妇。他们只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算计和考量。而这份算计,却歪打正着,把明兰推向了一个真正能护她一世周全的人身边。
来源:向凝酱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