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解放战争的李云龙,为何不如抗战时鲜活?只因三个不明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0 00:25 2

摘要:可一到解放战争那几集,咋就觉得他没那么带劲了呢?戏份少是客观原因,抗战占了三分之二,解放只剩十分之一,但主观上,剧情处理得有点儿含糊,具体说就是三个地方不明晰:指挥建制、战斗历程、作战对手。这些点一模糊,李云龙的形象就没抗战时那么立体了。

《亮剑》这剧,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李云龙那股子野劲儿,抗战那会儿他带队打坂田联队、灭山崎大队,仗仗都打得痛快淋漓,看得人热血上头。

可一到解放战争那几集,咋就觉得他没那么带劲了呢?戏份少是客观原因,抗战占了三分之二,解放只剩十分之一,但主观上,剧情处理得有点儿含糊,具体说就是三个地方不明晰:指挥建制、战斗历程、作战对手。这些点一模糊,李云龙的形象就没抗战时那么立体了。

抗战一结束,独立团按理该划到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里头,这序列明明白白。可剧里李云龙一开口,就提起了中原突围,那仗是1946年6月李先念的中原野战军打的头一炮。观众一愣,本来在晋冀鲁豫的,怎么眨眼就蹦到中原了?这种跳跃感太强了。

接着,解放战争部分,李云龙的二师又转到华东野战军指挥,参加了淮海战役。剧中说他帮忙华野打了一次援,就直接归了华野,粟裕还从中野那儿硬把二师扣下来。这听起来像临时借调,可建制变化这么大,却没个清晰交代。

尤其是粟裕和李云龙的见面,两人话里话外透着老上级老部下的味儿,粟裕说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李云龙回了好多年没见老首长。搁谁听都觉得他们早有交情。

但翻历史,李云龙是黄麻起义出身,红四方面军序列,抗战时在129师386旅;粟裕是南昌起义,红一方面军,后来新四军一师师长。俩人路径完全不搭,淮海前根本没上下级关系。这不明晰的建制线,就让李云龙的部队像无根浮萍,观众跟不上趟,自然代入感弱了。

解放战争部队调动频繁是事实,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原野战军转战苏皖,这些都是大动作,但剧里没细说,就显得李云龙的师长位子坐得晃晃悠悠,不够扎实。

解放战争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三个阶段,可剧中直接从决战切入,防御和进攻阶段全跳过了。1946年7月内战全面爆发后,部队在中原防御,敌军围追堵截;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转入进攻,机动转战上千里。

这些都是李云龙这种师长该经历的核心仗,可剧里一笔带过,直奔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楚云飞一提,李云龙二师最先攻入窑湾镇,歼了黄百韬的63军。但历史上,窑湾是华野1纵的主力任务,二师根本没掺和。

剧中参谋报告敌情,二师对面三个师:正面18军11师,东南5军89师,东北暂7师。李云龙一看图,就决定舍近求远,先打楚云飞的89师。这听着挺豪气,可5军和18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分别在邱清泉兵团和黄维兵团,作战区域天差地别,不可能挤一条线。

更别说超大规模战役初期,打哪个师不是师长说了算,至少得纵队以上首长拍板。李云龙这么一决定,就显得太随意了。相比抗战,苍云岭、平型关那些仗都有原型,时间线拉得直,坂田联队是1942年的事儿,李家坡山崎大队有明确背景,伏击观摩团、平安县山本一木支队也对得上史实。

那些仗打得有头有尾,看完后你能记住李云龙的战术套路。可解放部分,淮海一上来就赵庄阻击,顶住89师进攻,然后奔袭暂7师,过程快得像快进,缺了前因后果。

结果李云龙的战斗力没问题,但历程不明晰,就让他的成长弧线断档了,观众觉得他从抗战猛将直接变身决战工具人,没了那股层层递进的张力。

抗战时,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冀豫边区固定区域打,合作过、斗过,合理得很。俩人一个八路一个国军,区域重叠,敌手集中。可解放战争是大机动时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沿途敌手换了又换,从中原到苏皖,国民党部队序列乱七八糟。

剧里却死盯着楚云飞不放,中原突围时李云龙说和89师狭路相逢,相距二十里,后悔没打;淮海上又巧合对上,俩大师长近距离互射,重伤倒地。这对手戏设计得紧凑,但太牵强了。

淮海战役战局瞬息万变,黄百韬兵团被围后,邱清泉、黄维来援,敌手轮番上阵,二师实际该打邱兵团或黄兵团序列,89师在黄百韬那儿,可不是固定一对一。剧中整个解放部分,就绕着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恩怨转,格局小了点儿。

来源:黄黄惚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