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家庭的命运,有时悬于一个孩童的直觉。吴石回到家中,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与妻子王碧奎和朱枫的笑声。王碧奎生性内敛,此刻却与朱枫亲如姐妹。这份突如其来的热络,并未给吴石带来安心,客厅的气氛凝重如铁。十四岁的吴学成正指导七岁的弟弟练字,笔尖在宣纸上划出的是一个“
一个家庭的命运,有时悬于一个孩童的直觉。吴石回到家中,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与妻子王碧奎和朱枫的笑声。王碧奎生性内敛,此刻却与朱枫亲如姐妹。这份突如其来的热络,并未给吴石带来安心,客厅的气氛凝重如铁。十四岁的吴学成正指导七岁的弟弟练字,笔尖在宣纸上划出的是一个“奇”字。吴石慈爱地询问,换来的却是女儿一句没好气的回答:“家里来了个奇怪的人。”
吴学成口中的“奇怪的人”,正是朱枫。这个能迅速俘获母亲欢心,又在父亲面前流露情感的女人,让吴学成本能地感到不安。她生于高官之家,早熟的敏感让她察觉到,这个能同时取悦父母的访客,本身就是一个不合常理的存在。她的怀疑如同一根看不见的刺,扎进了这个看似平静的午后。
怀疑驱使着吴学成开始悄悄观察朱枫。一次,她试图偷听朱枫与父亲的谈话,却被聂曦发现并告知了吴石。吴石的心瞬间悬了起来,急忙让聂曦去探问女儿听到了什么。吴学成与聂曦关系融洽,她坦言自己其实什么都没听到。这个答案让吴石和聂曦都松了口气,他们用简单的借口搪塞过去,以为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他们都以为,没被听见任何机密,是万幸。潜伏的秘密,知晓的人越少越安全,更何况是不能被卷入其中的家人。然而,他们三人共同犯下了一个致命的疏忽。吴学成的异常举动,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次来自命运的警示。他们却将这警报当作了孩童的闹剧,轻易地忽略了。正是这次错失,让危机的种子悄然生根。
历史的轨迹清晰而残酷。吴石身份的暴露,直接源于他为送走朱枫而留下的证据。朱枫之所以被捕,是因为撤退太迟,被叛变的蔡孝乾供出。环环相扣的悲剧,最终将所有人拖入深渊。剧情虽有演绎,逻辑却同样成立。朱枫临危受命,经验不足,初次合作就让吴石惊出一身冷汗,他立刻安排船票催促她撤离。
朱枫最终得以留下,是因为她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组织上暂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当时台湾岛内戒备森严,没有特许证寸步难行,而吴石掌握的情报时效性极强,金门岛的惨痛教训犹在眼前。朱枫这个不够专业的临时联络员,成了吴石不得不用的“实用工具”。他小心翼翼地布防,见招拆招,却唯独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角落。
他防范了外部的敌人,却没有审视内部的异常。聂曦作为得力助手,同样将吴学成的警惕视为小题大做。朱枫则沉浸在自己“天衣无缝”的安排中,她以“老友”身份登堂入室,甚至主动接近王碧奎,自以为高明。这份自得,恰恰暴露了她的业余。一个陌生人频繁出入将军府邸,怎能不引起保密局的注意?一旦深查,朱枫的身份将不堪一击,连蒙在鼓里的王碧奎都可能成为破绽,将整个家庭拖入险境。
吴学成的直觉,是那张即将收紧的巨网投下的第一道阴影。连一个十四岁的孩子都能嗅出危险,这本身就是最严重的警报。倘若吴石当时能真正重视女儿的警告,立刻安排朱枫撤离,一切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那时的蔡孝乾尚未叛变,朱枫仍有安全脱身的机会。可惜,他们都将这最后的自救窗口,当作了无足轻重的家庭插曲。当三人终于意识到危险时,谷正文的天罗地网已经悄然落下,吴石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然不多。
来源:墙角默默绽放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