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凤戏阳真是胆大,洞房之夜盗取父皇的玉令,带着夏静石私奔出国。凤平城见大皇子迟迟不归朝,深知自己的女儿再也回不来了。伤心欲绝之下,昏迷不醒。凤平城作为夙砂国君,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治国才能。在他的治理下,玉京城能够保持歌舞升平的祥和景象,足以证明他的zheng 治
凤戏阳真是胆大,
洞房之夜盗取父皇的玉令,
带着夏静石私奔出国。
凤平城见大皇子迟迟不归朝,
深知自己的女儿再也回不来了。
伤心欲绝之下,昏迷不醒。
凤平城作为夙砂国君,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治国才能。
在他的治理下,玉京城能够保持歌舞升平的祥和景象,
足以证明他的zheng 治手腕。
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却远不如国家治理那般顺遂,
尤其是与长子凤随歌的关系,充满了紧张与隔阂。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
凤随歌始终称凤平城为陛下,自称微臣。
这种称呼上的疏离,暴露出父子关系的本质。
要知道,这并非普通的父子矛盾,
而是深宫高墙内权力与亲情交织的结果。
他年少势弱,继位大宝,
因权利交割,深爱的妻子被通敌罪处死,
于是他只能放养亲儿,让女儿认庄妃为母。
在心底,将戏阳视为妻子生命的延续。
身为君主,他的龙椅坐得并不轻松,
凤平城面对庄丞相与庄皇后为首的外戚势力,
显然有着自己的考量。
当庄皇后派人刺杀付一笑失败,
凤随歌将刺客荀祥绑到殿前时,
凤平城的选择令人玩味。
他明知此事与皇后有关,
却以凤随歌没有证据为由推脱,
并以“戏阳大婚在即,不能让锦绣人看夙砂皇室笑话”为理由,
试图说服凤随歌放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难道不是明显的偏袒吗?
凤随歌的反应更为激烈,
他直接表态:“那就听陛下的,
但日后若微臣动了皇后身边的人,还请陛下一视同仁。”
这句话表面是让步,实则是划清界限的宣言。
当凤平城恼羞成怒地说“放肆,她毕竟是你母后”,
凤随歌毫不犹豫地反驳:“她从来就不是我的母后。”
这场对峙,最终以凤平城禁止凤随歌参加公主大婚祭祖的仪式收场。
凤平城尽管表面严厉,实际上对凤随歌颇为宠爱,
正因如此,凤随歌每次“犯事”,
都被他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凤随歌亲手捏死庄郃谁能如何,
下旨让他追妹妹失败,那又能如何,
他抗旨不上朝,君臣等的天黑又如何。
我认为凤平城对凤随歌的态度,
并非单纯的冷漠或排斥,
而是掺杂着一种复杂的情感。
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心性,
或许他的严厉,是一种另类的培养方式。
他默许庄氏一族对凤随歌的刁难和阴谋,
或许是因为他明白,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树木,才能扎根更深。
他对凤随歌说的“欲戴其冠必受其重”,
实际上是他自己执政理念的写照。
与对凤随歌的严厉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凤平城对女儿凤戏阳的慈爱。
当凤戏阳盗取他的令牌,助夏静石逃跑后,
凤平城不仅没有责怪她,
还让凤随歌给妹妹送厚重的嫁妆,
生怕女儿在外过得不好。
这种差异化的对待,揭示了他作为父亲柔软的一面。
戏阳是他宠爱的女儿,他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关心;
而随歌是未来的国君,
他必须用君主的标准而非父亲的标准来要求他。
凤平城的困境在于,
他既是一国之君,又是一家之主,
这两个角色时常发生冲突。
他何尝不知道庄家对凤随歌的po 害?
但他更清楚,贸然铲除庄家可能引发的朝堂震动。
他只能选择对某些事情“冷眼旁观,不管不问”,
即使这意味着牺牲家庭的和谐。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凤随歌质问凤平城的那句话
“当年不也是陛下默许他们杀害了我的母后吗?”
先皇后之死,成了父子之间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凤平城既不是完美的君主,也不是完全失败的父亲。
他在两个角色间不断切换,常常顾此失彼。
他对凤随歌的严厉,
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凤随歌坚韧不拔的性格。
凤随歌能够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并成长为夙砂的“杀神”,与凤平城的磨练不无关系。
但他忽略了重要的一点,
在权力之外,亲情也需要温暖的滋养。
他对凤随歌只有君主的期望,
缺少父亲的关爱,
导致父子关系日渐疏离。
在权谋与亲情的天平上,
凤平城或许未能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但他的努力与挣扎,
却是君主与父亲双重身份的真实写照。
他的昏迷不醒,不是简单的得病,而是慢性毒发。
就算一命呜呼,凤平城依然留有后手,
像马公公以及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帮手,
都是替凤随歌打前阵的。
所以凤平城内心是爱自己的子女的,特别是凤随歌,
但他表达爱的方式,过于无奈和隐晦。
来源: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