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辩论会开完后,裕王生下皇长孙的消息传到了宫里,嘉靖让徐阶,高拱,张居正去裕王府里贺喜,却唯独留下严嵩父子一起过元宵节,
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文:谢汶青
第一集已经解读完,开始解读第二集。
辩论会开完后,裕王生下皇长孙的消息传到了宫里,嘉靖让徐阶,高拱,张居正去裕王府里贺喜,却唯独留下严嵩父子一起过元宵节,
还又问了严嵩父子:严阁老,现在就剩你们父子二人了,你们说,周云逸到底有没有后台?
这个问题财政议会时不是已经问过了,为何还要问?
而且他当时对严嵩的回答还非常满意,难不成是假满意?
嘉靖心里到底如何想的呢?
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解读。
首先阐明,嘉靖在无人时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绝非重复,而是一次经过精心算计的“压力测试”和“忠诚度终极考核”。
要理解嘉靖为何这么做,我们需要拆解他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财政议会上,嘉靖问周云逸有没有后台,其核心目的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忠。
首先场合性质是御前财政会议,是公开的朝堂事务。所有内阁大臣、司礼监太监都在场。
嘉靖的问话的真实含义,翻译过来其实是:“你们在场的诸位,谁还认同周云逸(指责朕挥霍无度)的那套说法?谁还敢站在朕的对立面?”
严嵩的完美回答:“回陛下,这里没有周云逸的后台。”
这句话为什么让嘉靖满意?
我在(《大明王朝1566》“千年狐狸”的道行长什么样呢?)一文中详细解读了这个问题,大家若有兴趣,请移步去看。
所以,在公开场合,严嵩的回答政治正确,维护了朝廷表面的稳定和皇帝的尊严,嘉靖当然“非常满意”。
只留下严嵩父子,性质就完全变了。这不再是朝会,而是“家宴”(政治意义上的家宴)。
嘉靖的举动传递了一个信号:我现在把你们当“自己人”,我们要关起门来说“真心话”了。
在这种情况下再问同一个问题,其意图极为不一般。
第一,测试严嵩的一致性。
嘉靖是顶级权谋大师,他根本不相信严嵩在朝会上的那套“官话”、“场面话”。他现在要看看,在私下场合,没有其他大臣在场,严嵩会不会露出另一副面孔,会不会说点“体己话”。
如果严嵩的回答有任何松动或变化,立刻就会万劫不复。
第二,营造恐惧,强化控制。
嘉靖的举动是在明确告诉严嵩父子:'别以为白天那关就这么过了。这件事永远没完,我随时会拿出来敲打你们。’
这种反复追问,旨在制造持续的心理压力和恐惧,让严氏父子始终处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从而更加绝对地依附于皇权。
第三,探究“天意”与“人心”的真相。
嘉靖内心其实相信周云逸的言论代表了一部分“天意”或“民心”。他斋戒祈雪,雪果然来了,这让他内心既心虚又恐惧。
他打死周云逸,是一种对抗“天意”的泄愤行为。他反复追问“有没有后台”,潜意识里是在问:“除了你们,天下还有多少人心里是这么想朕的?这到底是周云逸一个人的狂言,还是'天意’借他之口来警示朕?”
严嵩第一次回答“没有后台”,是从政治上安抚他;他第二次问,是希望从更私密、更“真诚”的角度,得到同样的答案,来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安。
嘉靖即便贵为皇帝,他首先是个人,对于评价他不好的言论,他不可能做到不在意。
第四,帝王心术的极致展现。
这是嘉靖“云在青天水在瓶”驭人哲学的完美体现。他对臣子永远保持猜忌,永远不会完全信任。他需要不断地搅动水池,让水保持浑浊,从而看清每个人的反应,确保自己永远站在绝对的操控位。
公开场合唱红脸,私下场合唱白脸,恩威并施,让臣子永远摸不透他最终的心思,只能选择毫无保留的忠诚。
答:因为第一次问是“公事”,第二次问是“私心”。
公开的问,是皇帝在询问他的首辅,要求一个政治正确的答案,以稳定朝局。
私下的问,是主子在拷问他的奴才,要求一个绝对忠诚的答案,以验证对其的控制。
嘉靖从未真正关心周云逸背后所谓的“后台”是谁,他真正关心的是:
1. 严嵩父子,是不是绝对忠于我,心里是否还有一丝一毫别的想法?
2. 我的权威,是否受到了任何形式的挑战,哪怕是看不见的“天意”或“人心”?
因此,元宵夜的这次追问,是比财政议会上更为严厉和核心的考验。严嵩父子只要流露出丝毫的犹豫或不一致,等待着他们的就将是灭顶之灾。
严世蕃要回答,严嵩拉住了,他们没有回答,完美地通过了这次测试,但也让嘉靖看到了他们极致的狡猾与顺从,为日后倒严埋下了伏笔——因为一个能让皇帝都感到捉摸不透的权臣,本身就是对皇权的最大威胁。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喜欢研究婚恋,两性关系,痛恨道德说教,喜欢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问题,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来源:谢汶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