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评选2024年度爆款剧,《九重紫》仅排第七,前三名让人意外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07 19:24 1

摘要:50亿播放量也救不了《庆余年2》的评论区,7月刚刷完大结局,我就被满屏“不如第一季”刷到失眠。

50亿播放量也救不了《庆余年2》的评论区,7月刚刷完大结局,我就被满屏“不如第一季”刷到失眠。

骂得最狠的,恰恰是三年前把第一季推上8.0分的那批人。

他们先冲豆瓣,再冲微博,理由简单:范闲“金手指”开太大,林婉儿戏份像PPT,广告植入多到能剪成彩蛋。

我原本也握好键盘准备参战,结果点开海外数据,东南亚播放直接翻两倍,马来西亚网友连夜学中文,只为在弹幕里刷“小范大人娶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吵的不是剧情,是“续集必须超越前作”的执念。

国内观众要新鲜,海外观众要爽点,平台要广告回本,三方拔河,夹在中间的只能是编剧王倦的头发。

转头去看《玫瑰的故事》,刘亦菲刚拿到白玉兰提名,北京文旅局就官宣“玫瑰线路”,把剧中老洋房改成打卡点,门票飙到188一张。

我上周实地踩点,队伍排到马路对面,小姐姐们举着手机找角度,嘴里念叨的却是“亦菲同款哭墙”。

剧里黄亦玫失恋,剧外城市GDP谈恋爱,一部戏把朝阳区变成5A景区,这哪是拍戏,分明是印钞。

OST《玫瑰往事》更离谱,连播八周榜首,我楼下烧烤摊老板都拿它当BGM,烟熏火燎里飘“玫瑰玫瑰我爱你”,违和到上头。

王家卫的《繁花》更狡猾,电视剧刚收官,电影版就官宣,黄河路天天堵车,胡歌拿完澳门影帝,直接带火整条街的排骨年糕。

我上海朋友上周去打卡,回来吐槽:排三小时队,吃三口年糕,拍五张照片,发九条朋友圈,一条没提味道。

可这就是王家卫要的——味道不重要,氛围才是货币。

黄河路灯光一亮,谁还记得90年代真长啥样?

大家只想做三秒宝总,背景虚化,钱包鼓化。

最闷声发财的是《九重紫》。

孟子义片酬翻三倍,原著小说卖断货,连手游都安排上了。

我表妹00后,原来只追韩团,现在天天在超话喊“紫姐杀我”。

她说游戏抽卡比追星刺激,一张SSR窦昭能换两张演唱会门票。

我听完只感叹:古偶的尽头是手游,手游的尽头是交易所。

另一边,《与凤行》被Netflix买下,国产仙侠第一次正经“出海”。

我刷完英文版预告,弹幕全是“Why can they fly without broom?

”老外不懂御剑,但懂颜值,赵丽颖一个回眸,点击量飙升。

平台乐呵呵数美元,国内粉丝却吵“翻译把‘上古神君’翻成old god,气场全毁”。

我看得直乐:文化输出第一步,先让外国人记住脸,再让他们啃生肉,急啥。

《永夜星河》的CP把时尚圈也卷进来,丁禹兮虞书欣合体登封,《时尚芭莎》八月刊预售十分钟断货。

我抢了一本,翻开全是塑料星星,编辑部说呼应“星河”主题,我寻思直接塞真钞更直观。

可粉丝就吃这套,站姐一张路透卖十五块,CP超话排名比A股都刺激。

最安静的是《小巷人家》,被教育部写进推荐清单。

我妈小学老师,暑假把剧当备课素材,看完只说一句:原来90后小时候也吃辣条。

我跟着刷了两集,没霸总没仙侠,只有煤球涨价和邻居借醋,却看得鼻子发酸。

它没热搜体质,却偷偷占领客厅,像小时候那台吱呀乱响的电风扇,风力不大,刚好把回忆吹回来。

一路盘下来,我发现2024的爆款早就不是“谁第一”那么简单。

续集在骂声里越飞越高,现实题材在眼泪里悄悄封神,古偶忙着跨界做手游,仙侠忙着教老外认剑。

平台赚广告,城市赚门票,演员赚片酬,观众赚情绪,每一方都觉得自己赢麻了。

至于剧到底好不好看,谁还care?

反正下一部爆款已经在路上,我们手指一滑,又把旧故事扔进缓存。

来源:高级白云YM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