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番话乍一听像是在开导她,可仔细琢磨,全是用道德做包装的指责;表面上看是升华了整部剧的主题,实际上不过是海萍为了把自己从这件事里摘干净,表现出的自私。
都说伤你最重的那个人,往往不是那些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而是你打心眼里信任、最亲近的家人。
就像《蜗居》大结局里那一幕幕,宋思明遭遇车祸,海藻失去了孩子,子宫也没保住,悲剧的氛围直接拉满。
但真正把海藻彻底击垮的,其实不是这些已经无法挽回的沉重失去,而是她最亲的姐姐海萍,在她最脆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说的那一番话。
那番话乍一听像是在开导她,可仔细琢磨,全是用道德做包装的指责;表面上看是升华了整部剧的主题,实际上不过是海萍为了把自己从这件事里摘干净,表现出的自私。
最后海藻选择远走他乡,可不是被海萍那番话“点醒”了,而是她终于彻底看清了:这个最亲的姐姐,从来就没真正懂过她的痛苦,只知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那些所谓的“正确”大道理,把她往更绝望的深渊里推。
海萍说的那些话,每一句都像一把小刀,直直地往海藻的伤口上扎,可偏偏还都披着“我是为你好”的外衣。
海藻有三个月都没说过话,好不容易开口说了句“下雨了”,海萍就像抓住了机会似的,把自己心里憋了很久的“价值观”一股脑儿地全倒了出来。
这些话里,没有一句是站在海藻的角度去理解她、安慰她的,全是藏着掖着的指责,而且每一句都精准地戳中了海藻心里最疼的地方。
就说海萍抱怨“那些不如我的人,靠插队、不要原则,一下子就省了十几年的奋斗时间”,表面上看是在骂这个社会不公平,可实际上句句都在暗指海藻。
海藻住着500万的别墅,开着80万的宝马,在海萍眼里,这不都是靠“依附宋思明”这条“近道”得来的吗?
在海萍看来,海藻现在这么惨,没了孩子,没了子宫,连“丈夫”也没了,这不是命运太残酷,而是她当初投机取巧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海萍完全忽略了海藻当时的处境。海藻一开始选择“妥协”,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帮海萍凑房子的首付。当初海萍买房的时候,手头紧巴巴的,海藻没办法,只能去找宋思明帮忙。后来海藻越陷越深,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太渴望被需要了。
宋思明给了她那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这是海萍从来都没给过她的。可海萍对这些只字不提,只给海藻贴上一个“投机者”的标签,潜台词就是:“你今天遭的这些罪,都是你自己当初选捷径惹的祸。”
海萍还说什么“投机风险比投资大多了,短期里看着好像获利了,可最后肯定得全盘皆输”,这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扎进了海藻的心里。
对海藻来说,宋思明可不是什么“投机标的”,那是她真心爱过、也深深依赖过的人;那些物质上的享受,也不是什么“获利”,那是她在这个大城市里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点“安全感”。
可海萍却把这段感情简单地说成是“一次失败的投机”,把海藻的痛苦也轻描淡写成“投机的反噬”。
她根本就没想过,海藻失去的可不只是什么“短期获利”,她还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失去了对感情的信任,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一个人刚经历了这么惨的灭顶之灾,最最需要的,是有人能跟她说一句“我懂你的痛”,而不是冷冰冰地说一句“我早知道你会输”。海萍说的那些话,本质上就是在说:“你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早就该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海萍最后那句“宋思明脑子是挺灵光的,可惜走了歪路,不然指定前途一片光明”,这话就像根刺,一下子扎进了海藻心里最敏感的地方。这时候的海藻,对宋思明的感情那叫一个复杂,有依赖,毕竟宋思明给过她不少依靠;有怨恨,怨恨他把自己拖进了这摊浑水;可更多的,还是那种说不出来的痛苦。
她现在最听不得的就是“宋思明”这三个字,每次听到,就感觉那些失去的东西,孩子、未来、尊严,全都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
可海萍偏不识趣,非得提宋思明,还站在那所谓的“道德高地”上,一个劲儿地批判他。那潜台词明摆着就是:“你跟了这么个错的人,才会落得现在这个下场。”
她压根就没意识到,她这么批判宋思明,其实就是在否定海藻过去的选择,就好像在提醒海藻:“你当初爱上的、依赖的那个人,根本就是个错,你眼光也太差劲了。”
再说说海萍说的那些话,表面上看着是在为妹妹好,想开导开导海藻,可实际上呢,就是急着跟海藻划清界限,想赶紧把这个“麻烦”从自己身边甩开,好回到她那“勤勤恳恳”的安稳日子里去。
还有她那所谓的“道德感”,一直都带着“双重标准”。海萍老是把“自己勤勤恳恳,从不走捷径”挂在嘴边,可她压根儿就是海藻“投机”行为的间接受益者。
就说她买房那会儿,首付凑不上,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海藻去找宋思明帮忙,宋思明这才间接帮她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后来她能在城市里站稳脚跟,也少不了宋思明生前那些“隐性关照”,比如说给她介绍些人脉资源啥的。
可现在倒好,她把自己摘得那叫一个干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一个劲儿地批判海藻“投机”,就好像自己从来没从这里面得到过一点好处,就好像海藻的选择跟她没有半毛钱关系似的。
这种“既得了好处,又反过来批判”的双重标准,彻底把她那自私的一面给暴露出来了。她得维护自己“努力奋斗”的好形象啊,所以只能把海藻走的“捷径”说成是“错误的”,这样才能显得自己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最后海藻选择跟马克离开,可不是被海萍几句话就开导明白了,是她彻底心灰意冷了。
她看清了,这世上根本没人能真正懂她的苦,就连亲姐姐都不理解她心里有多疼。海萍那些话,把她对亲情最后的一点期待都给浇灭了。
海藻听完海萍的话,没哭也没反驳,就冷冷地笑了一声,说了句“雨停了”。就这么一个小细节,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雨停了,就好像她心里那点温暖也没了。她这才明白,海萍从来都没关心过她到底疼不疼,只在乎她做的选择对不对;从来没问过她想不想好好活下去,就光问她知不知道自己错了。
她那声冷笑,就是在嘲讽海萍的虚伪。海萍嘴上一直说“我是为你好”,可她连自己为啥哭都不知道;海萍还总说社会不公平,可她对自己比社会还冷漠。
海藻跟着马克离开,不是想着去什么新地方重新开始,她就是想逃,逃得远远的。逃离这个让她失去一切的城市,逃离那些在背后说她坏话的人,更想逃离那个根本不懂她,还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审判她的姐姐。
宋思明死了,她没了依靠;子宫切除了,她觉得自己没了未来;海萍的话,又让她没了最后一点亲情的支撑。她走的时候,心里空落落的,不是被海萍说通了什么,而是彻底绝望了。她觉得,连最亲的人都容不下她,那她去哪儿不都一样呢。
导演安排海萍在那个节骨眼儿上说出那番话,可不是为了把主题往什么高大上的方向拔一拔,而是要狠狠揭开一个血淋淋的真相:
在现实的冷酷打磨下,亲情有时候也会变得不堪一击,人性的自私往往会藏在那些冠冕堂皇的“正确”大道理里头。
海萍其实算不上啥“坏人”,她就是个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的普通人。每天一睁眼,房贷像座山似的压着,孩子的学费得操心,人情往来的开销也不能少,她早就被“怎么活下去”这个事儿磨得没了棱角,只剩下满脑子的“现实”。
她说的那些话,其实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努力了就该有回报,走歪门邪道投机就该被惩罚。”可她压根儿没想过,不是所有人“投机”都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是当事人自找的。
这种“不完美”的人设,恰恰让《蜗居》这部剧显得特别真实。
海萍对海藻搞的那一套“道德审判”,比宋思明死的时候带来的冲击还让人难受。
因为这审判是从最亲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还披着“我是为你好”的外衣,让你想反驳都提不起劲儿。
而海藻最后选择远走,也不是什么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纯粹是现实的无奈之举:有些痛苦,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有些路,只能自己硬着头皮走下去。
《蜗居》大结局的时候,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的,既不是宋思明那个悲剧式的下场,也不是海藻惨兮兮的模样,而是海萍说的那句让人越想越后怕的话。这话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
有时候,最亲的人,恰恰是最不懂你的人。他们会拿自己的那一套价值观来绑架你,用那些所谓的“正确”道理来审判你,却从来不会问问你:“你现在心里疼不疼?”
海藻选择远走,其实就是对这种“不懂”的最后反抗。她心里明白,自己可能永远都没办法真正从那些阴影里走出来,但她至少有勇气离开那个让她喘不过气来的环境,离开那个让她心都死了的人。
而海萍呢,估计这辈子都不会意识到,她那句自以为“为你好”的话,对海藻造成的伤害,比宋思明出车祸死掉还要彻底。
这就是现实,没有那么多人能真正理解你的痛苦,只有自己清楚心里的冷暖。有些伤口,就算是亲人在身边,也没办法帮你愈合,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熬,让时间慢慢把伤口结成痂。#百度影视巨星计划#
来源:橙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