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别再只盯着“演员扎堆拍短剧”了!2025年的影视寒冬早就不是“遇冷”,而是直接“冻僵”——长剧集均播放量前三加起来,居然还顶不上去年一部《墨雨云间》,连《雪豹》的出品公司都要变卖影视资产回头造铜了。但你以为行业只剩摆烂?深挖才发现,这寒冬里藏着撕裂的挣
家人们,别再只盯着“演员扎堆拍短剧”了!2025年的影视寒冬早就不是“遇冷”,而是直接“冻僵”——长剧集均播放量前三加起来,居然还顶不上去年一部《墨雨云间》,连《雪豹》的出品公司都要变卖影视资产回头造铜了。但你以为行业只剩摆烂?深挖才发现,这寒冬里藏着撕裂的挣扎与意外的生机。
谁能想到,曾经的影视圈生态会崩得这么彻底。长剧备案数暴跌45%,开机项目寥寥无几,70%的长剧都在亏钱,30集的剧被硬砍成12集成了常态。顶流还在垄断资源,二线演员片酬直接砍半,就连古偶剧里的镶边小演员都接不到戏。更唏嘘的是香港影坛,场务白天送外卖、晚上打杂,灯光师跑去卖保险,古天乐带头砍片酬还坦言“根本没人投资”。华谊兄弟六年累计亏损近80亿,无数中小公司直接倒闭,整个行业仿佛陷入了“拍啥亏啥”的死循环。
就在所有人以为影视人要集体失业时,短剧突然成了“救命稻草”。刘晓庆、王丽坤等长剧演员扎堆转型,45岁的演员靠“豪门婆婆”人设涨粉200万,过气歌手单集广告植入就能赚50万,有人拍三个月短剧赚的钱比拍一年长剧还多。但这看似热闹的“狂欢”全是坑:中戏教授吐槽短剧只需要“挤表情”,演员陈菲靠恶毒女配火了,想回长剧却被彻底钉死在人设里;更要命的是AI剪辑、模块化场景普及后,演员成了可替换的“情绪零件”,风口一过可能彻底失业。而观众看得也腻了,《过分野》直接拍了8版,翻来覆去全是“龙王赘婿”“重生复仇”的老套路。
可转机偏偏就藏在这“乱象”里。没人注意到,短剧出海市场规模是国内的7到12倍,2024年上半年流水就达2.3亿美元,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意外的是,不是粗制滥造的爽剧,而是《逃出大英博物馆》《河姆渡的骨哨声》这类讲中国故事的作品在海外爆火,靠东方叙事掀起了“中国美学热” 。连郝蕾都提过,有的短剧顶流不是“不敢接长剧”,而是在偷偷打磨精品——就像8.5分的《小巷人家》,硬是把短剧做出了长剧的质感和红利。
疑点来了:如果长剧真的没救,为什么还有团队花半年磨原创剧本?如果短剧只是赚快钱,又何必花心思做文化出海的精品?最近有消息说,头部影视公司在偷偷整合短剧团队和长剧班底,甚至在对接海外IP改编资源。
从长剧寒冬到短剧狂欢,影视行业看似在“下沉”,实则在找新出路。但这场寒冬里的转型,真的能让行业翻盘吗?那些在短剧里磨出来的新叙事,会不会变成长剧的“救命药”?关注我,带
来源:影视热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