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温《人世间》,看懂冯化成的身世,才豁然开朗,他选择背叛周蓉的背后,是一丝不被察觉的轻蔑。
重温《人世间》,看懂冯化成的身世,才豁然开朗,他选择背叛周蓉的背后,是一丝不被察觉的轻蔑。
关于冯化成这个觉得,有人说他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
还有人觉得,他太虚伪,总是自以为是。
尤其是和周蓉分开的那个场景,可谓是极其讽刺,是多少人感情落幕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关于这个男人的描写,似乎更直白、丰富。
冯化成是因为“诗人”这个身份,打开了自身的知名度。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出名的?原著中一笔带过,影视剧也是这样的手笔。
大家猜想一下,周蓉中学时代,被冯化成的内在吸引,那个时候的她,不过十几岁情窦初开的年纪。
冯化成早已被暴风雨洗礼,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冯化成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他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文笔细腻,他在校园中小有名气,字里行间的美好、浪漫,吸引了不少人的仰慕,其中就有一个人他的前妻。
这个前妻的身份不简单,是一个高干的子女。
因为仰慕冯化成的才情,反过来倒追。
女追男隔层纱,没多久,他们就确定了关系,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段双向奔赴的爱情。
可真正让这个男人,拜倒在前妻石榴裙下的,除了那疯狂的付出,还有对方的家世。
虽然结婚的事情,提上日程的时候,前妻的父母不同意,因为门不当户不对。
前妻却爱的死心塌地,这辈子非冯化成不可。
最终在女方的坚持下,两个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冯化成摇身一变,成为高干的女婿,拿到了不少资源。
日积月累下,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写的诗,经常刊登在报纸、杂志上。
站在理性的角度来讲,冯化成是一个聪明的人。
感情的选择上,就可以窥探到冰山一角,他的才情吸引了不少人,明明可以选择一个相互吸引的人。
但他偏偏走向了,家世显赫的前妻。
因为冯化成非常明白,选择对方,可以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反过来再说,这个男人引以为傲的“诗”,真的喜欢吗?发自内心的热爱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因为一无是处的他,全身上下只有这么一个闪光点。
创作能力出众,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冯化成逆天改命的资本。
事实上,他牺牲自己的真实感情,得到了想要的。
名气簇拥下,冯化成地位在悄无声息的上升,人生的走向,也愈发的有前景。
这种情况下,喜欢阅读的周蓉,看到了冯化成的诗。
这个感情至上的女孩,也被诗里面的浪漫深深的吸引,对冯化成产生了崇拜、仰慕之情。
周蓉通过杂志上的地址,开始给自己的偶像写信。
两个人在纸上,交流对诗歌、文学的见解,命运的齿轮有了羁绊。
这边的冯化成好景不长,他被人举报,要被下放到贵州。
一个刚要展翅腾飞的年轻人,得知消息后,整个人萎靡不振天塌了。
彼时新婚一年多的前妻,在父母的劝说下,也提出了离婚。
一时之间,事业按下暂停键,感情李被无情的抛弃,冯化成陷入到了人生的低谷期。
周蓉就像是一块糖,让他苦涩的日子,有了些许安慰。
刚开始的时候,冯化成只是将这个小女孩,当成自己的粉丝。
跌落谷底后,周蓉却变成了,汪洋大海中的浮木。
贵州这个地方,对于北京出生的冯化成来讲,是陌生的存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地方,能坚持多久,他自己都没有把握。
于是和周蓉写信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下方贵州的困扰,尽数说了出来,对于前妻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
此刻的冯化成,已经今非昔比。
他明白双方之间的差距,更明白周蓉对自己的那份心意。
冯化成更清楚的知道,这条路艰难又漫长,自己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助手、伴侣,恰好对方是合适的选择。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成功激发起了周蓉的保护欲。
贵州生活的十几年里面,冯化成始终伪装的很好,没有漏出真实的自己。
在外人的眼里,他是模范好丈夫,理解、包容、疼爱周蓉。
有意思的是,回到北京之后,一切都变了。
对于冯化成来讲,是自己的平反,给了周蓉一个北京户口,她这个工人的女儿,虽然跟着自己在贵州吃了苦,却也沾了不少的光。
除此之外,他经常拿出来诗人的身份,来抬高家庭地位。
但周蓉并不差,努力追赶对方脚步的她,事业蒸蒸日上。
逐渐的,双方家庭地位转变“女强男弱”,冯化成自尊心作祟,清高的他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
因为曾经的他,比周蓉强,只是去了一趟贵州,化为了泡影。
于是冯化成,迫切的希望,有一个人站出来,像曾经的周蓉一样,仰慕、崇拜自己。
也是这种心理的作祟下,他做出了背叛家庭的事情。
不过,相比较原著,我觉得影视剧这个场景,非常的刺眼。
周蓉做好了丰盛的饭菜,憧憬着两个人的未来,以及未来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冯化成却在计划着离开。
感情的赛道上,多数人感同身受。
明明没有任何的矛盾,也没有发生争执,可说散就散了。
那么问题来了,冯化成曾经那么优秀,为何后来就再也翻不了身?
我觉得原因很简单,他始终都看不起周蓉,虽说两个人在贵州同甘共苦多年,可那份差距,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堆砌、情分的升华改变。
冯化成可是被高干子女肯定过的人,他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
但平反之后,大起大落下,尤其周蓉发展的比他还要好,落差感磋磨了这个男人的上进心。
风光不再、崇拜不在,没有众星捧月的待遇,自然也就没有灵感。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诗”他真的喜欢吗?
后续的种种来看,这是冯化成,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
如果真的热爱文学,不会收到外界的干扰,反而是沉迷于创作,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可对于他来讲,“诗”的才情只是享受崇拜、众星捧月。
当周蓉没有了这些情绪,两个人的婚姻,也不似贵州那般美好,他眼里的假清高、自私本性暴露。
促使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不过,在冯化成的晚年回忆中,周蓉是最珍贵的财富,他没有好好珍惜。
我觉得这个惋惜,也很讽刺。
在一起的时候,不好好的对待,分开了唉声叹气觉得珍贵,有意思吗?
来源:豆猫小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