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不敢拍的下半身:演员劈叉、骑人脖子 穿帮比正片还精彩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07 17:19 2

摘要:去年《长月烬明》播出,罗云熙跟白鹿并肩站在神魔大战的废墟里,弹幕齐刷刷刷“这身高差嗑到了”。

“斜坡+AI拉腿”,国产剧为了把男主拍成一米八五,快把物理老师逼疯了。

先别急着笑。

去年《长月烬明》播出,罗云熙跟白鹿并肩站在神魔大战的废墟里,弹幕齐刷刷刷“这身高差嗑到了”。

很少有人知道,那场戏脚下其实藏着一块15°的斜板,罗云熙整个人像停在滑板半坡,稍一后仰就能直接出画。

道具组给它起了个挺浪漫的名字——“月牙坡”,说穿了就是块刷了绿漆的楔子,现场调机位的大哥一边摇臂一边嘟囔:“数学没学好,拍个古偶都得算三角函数。

更离谱的是今年的“数字增高”。

吴磊和赵今麦拍《在暴雪时分》,路透里俩人差不多高,正片里吴磊秒变行走的长腿标杆。

技术文档写得客气,叫“AI实时比例修正”,翻译成人话:每帧画面里先把吴磊的腿单独抠出来,拉长3%,再补背景雪花,一秒24帧,帧帧P图。

后期小哥加班到三点,发朋友圈吐槽“腿拉得比我的人生规划都长”。

有人担心“这样观众不就看穿了吗?

”事实是,观众早把看穿当成彩蛋。

B站up主逐帧对比,一条“《在暴雪时分》吴磊到底垫没垫”的视频能破百万播放,评论区里全是“我就爱找穿帮”“剧组辛苦了,下次记得把影子也拉长”。

官方顺势放出幕后花絮,热度再翻一番,平台乐开花,广告商追加预算,一条灰色产业链被笑声包装成了“宠粉福利”。

当然,规矩也来了。

去年广电下发的小册子明确写着:物理垫高单次不得超15厘米,连续使用不得超两小时。

看似保护演员,现场执行却像猫鼠游戏——导演要拍一整天,道具组就把15厘米拆成三块5厘米板,两小时换一次,板子贴标签“一号坡”“二号坡”,演员像打怪升级,拍完一句台词挪一格,现场副导演掐表喊“换板!

”声音一出,全员笑场,情绪接上,戏反而更灵。

另一边,内卷早已不限于身高。

陈星旭在《星落凝成糖》里踩着12厘米“战靴”,鞋帮高到快顶到小腿肚,走路像踩高跷,女一号李兰迪爆料“他每次靠近我,我都先听到鞋底‘咔’一声,生怕他摔倒先把我带下去”。

公主抱也上了机械臂,白鹿在《宁安如梦》被“吊”着飞,她形容“抱我的人手臂没使劲,全是钢索在发力,我像在坐景区缆车”,说完自己先乐,笑完补一句“观众看得开心就行,我们当秋千了”。

更拼的是骑马。

以前演员上马等于上马扎,现在《长相思》直接开30天马术训练营,张晚意为练缰绳磨出的茧子比剧本还厚,增重15斤,屁股磨破,站都坐不下,发微博说“骑马自由原来是用屁股换的”。

粉丝把破皮照转成黑白,配文“演员的职业尊严”,点赞破百万,连官媒都转发点赞,硬是把苦难卷成了正能量。

热到40℃的横店,古偶演员里三层外三层穿貂,靠半导体降温背心续命。

赵露思在《神隐》片场把制冷小风扇塞进袖口,远看像揣了两只仓鼠,她一边对词一边打哆嗦“我这条命是空调给的”。

镜头一开,眉眼照旧含情,观众在弹幕刷“女主眼里有星星”,没人知道星星是冻出来的。

有人吐槽“至于吗,拍个戏搞得像特工”。

可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豆瓣8分以上的国产剧,近八成主打“实景+真功夫”。

观众嘴上说“看脸就行”,身体却很诚实,分低就弃,热搜骂三天。

平台算法把“真实感”权重越调越高,逼得剧组把“假”做得比真的还真,一块斜坡、一条AI长腿,背后全是KPI。

横店最新落成的智能基地干脆把“后期”搬进拍摄现场:LED墙实时渲染,演员站在雪山脚下,其实周围是绿幕,系统把影子、反光、雪粒一起算好,导演喊“过”的同时,粗剪版自动生成。

道具师打趣:“以后连斜坡都省了,直接让地面在服务器里倾斜。

”话虽如此,他下班还是去木工房削了两块备用板——“万一服务器崩溃,我总不能让演员真长高。

说到底,观众想看的不是“真”,而是“像真”。

剧组把汗水花在没人看见的斜坡、鞋跟、影子上,换来的就是弹幕里一句“这剧不尬,能追”。

演员冻到发抖、屁股磨破、后期秃头,最后都化成了网友随手打的五星。

有人觉得傻,可这就是国产剧现在的生存规则——把幻想磨成现实,再把现实包装成幻想,斜坡与AI之间,一寸一寸垫高的不只是身高,还有观众愿意相信的那点浪漫。

来源:场景SkZ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