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乔琳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抢走的从来不是分数、裙子、男生的纸条,而是许妍开口的力气。
“姐,你小时候那本带锁的日记,被爸妈垫了桌角。
”
一句话,把乔琳钉在老家灰扑扑的客厅里。
她蹲下去,纸页脆得像薯片,一翻,全是许妍用铅笔头写的:
“今天姐姐又考了第一,爸妈说我是陪跑。
”
“乔琳的旧舞鞋丢了,妈妈翻了我的书包,说一定是我嫉妒。
”
字越到后面越淡,像有人边写边哭。
乔琳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抢走的从来不是分数、裙子、男生的纸条,而是许妍开口的力气。
剧播到这儿,弹幕里“愤怒”表情炸成烟花,是其他角色的三倍。
观众把乔琳钉在“隐性施害者”耻辱柱,78%的人投票:她活该。
可骂完回到现实,不少人偷偷私信:
“我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乔琳’。
”
“我比许妍还怂,连日记都不敢写。
”
演员李梦在采访里摊牌:她第一次读完剧本,把杯子摔了,“这什么人啊?
”
可进组后,心理咨询师递给她一份“既得利益者”画像:
从小被夸“省心”,犯错没人较真,资源自动倾斜,于是形成天然防御——
“我不用恶意欺负谁,只要继续乖巧,就能让对面那个人自动隐形。
”
李梦说,演到吵架那场,她故意把声音压得很轻,像小时候爸妈夸的“乖乖”,镜头里越温柔,屏幕外越刺人。
制片人放话:后面乔琳会还钱、还拥抱、还眼泪,但还不回时光。
原著里她偷偷给许妍的转账翻了个倍,电视剧没拍,因为剧组觉得“钱最没诚意”。
倒是在预告里埋了一个镜头:乔琳把旧舞鞋刷干净,塞进许妍手里,许妍没接,转身走了。
弹幕又刷“解气”,可下一秒,镜头扫过乔琳的指甲——抠得秃秃的,像做错事的小孩。
心理学教授补刀:
“观众越愤怒,越说明我们熟悉这种‘无痛施暴’。
二胎家庭里,老大常被提醒‘你大,让一让’,老二被灌输‘你看哥哥多优秀’,
于是一个学会沉默,一个学会装无辜,成年后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
一句话,把骂乔琳的人也给圈进去。
剧还没更完,微博话题已经3.2亿。
有人po出家里群聊截图:
“妈,我小时候那套获奖水彩笔,你是不是给表弟了?
”
妈妈回:“多大的事,再买一套给你。
”
——看,现实里的账,更难算。
编剧偷偷留了个开放式结局:
乔琳能否被原谅,镜头不回答,只给姐妹俩并肩坐在老家门槛,天光灰蒙,像小时候一起等爸妈下班。
许妍先开口,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姐,我其实不是恨你。
”
乔琳没回,只是把脑袋靠过去,像靠住一面漏风的墙。
屏幕黑下去,片尾曲是童声合唱,弹幕却安静了。
有人打出一句:
“如果道歉只能换来一句‘多大的事’,那原谅是不是也算另一种霸凌?
”
光标一闪,没人敢接茬。
来源:剧集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