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红果短剧平台出了个新鲜事,《盛夏芬德拉》这剧没玩 “打脸复仇” 那套,也没有 “霸总砸钱” 的强刺激剧情,就靠慢悠悠的情感戏,一上线就破了平台好几个纪录。
最近红果短剧平台出了个新鲜事,《盛夏芬德拉》这剧没玩 “打脸复仇” 那套,也没有 “霸总砸钱” 的强刺激剧情,就靠慢悠悠的情感戏,一上线就破了平台好几个纪录。
热度值和播放量都飙到了亿级,还连着三天把平台最高热度给刷新了。
其实,我一开始还纳闷,现在短剧不都靠爽点抓眼球吗?
这剧反着来居然还能火,着实让我好奇了一把。
这剧是马厩制片厂去年爆款《深情诱引》的姊妹篇,故事开头挺常见的,就是家族联姻。
男主周晟安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话少还不苟言笑;女主白清枚正好相反,爱自由还不服管。
白清枚因为见过妈妈婚姻的悲剧,对结婚特别恐惧,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这段联姻里绝不投入真心。
本来想这剧情不就是常见的 “先婚后爱” 吗?但后来发现,它没玩那些工业糖精,全靠小细节撑着。
两人天天待在一起,慢慢就有了好感。
可白清枚受不了自己动了心,干脆提了退婚;周晟安倒实在,不想放她走,主动去追,还处处给她安全感。
这剧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没靠夸张的巧合和误会制造冲突。
比如一起去聚会,周晟安看见白清枚穿高跟鞋不舒服,悄悄给她换了拖鞋;为了学做饭讨白清枚喜欢,还把食谱藏在经济学书里。
这些细节不是随便发糖,换拖鞋那次其实是两人关系第一次变不一样,藏食谱更是周晟安为爱改变的证明。
比那些硬塞的甜宠桥段实在多了,看着也不尬。
“尊重式霸总” 和成长型女主,这对 CP 为啥不尬?
说起男主周晟安,这角色真跳出了传统霸总的框框。
以前看的短剧里,霸总不是强制女主听话,就是靠钱解决问题,可周晟安不一样,他从一开始就给白清枚足够的自由和尊重。
准岳父突然上门查岗,他还帮白清枚打掩护;就算因为退婚被人笑话,也先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还去了解白清枚的喜好。
其实,现在年轻人找对象,不就想要这种 “引导性恋人” 吗?给足情绪价值和安全感,比硬凹 “霸道” 人设强多了。
女主白清枚的成长也很真实,她出身大家族,想自由却没办法,只能接受联姻。
一开始因为心里有阴影,假装对爱情无所谓,还看不上周晟安的 “一丝不苟”。
但后来被周晟安的真心打动,慢慢打开心扉。
现在好多剧里,女主要么是傻白甜,要么是强到没感情,白清枚这种有阴影还能慢慢走出来的,看着就像身边人,特好代入。
导演张大马在镜头和氛围上也花了心思,第一集男女主刚出场,窗外阳光特别亮,屋里却阴暗压抑,两人对着谈联姻的事,这对比一下就把两人的心境显出来了。
还有特写镜头,周晟安穿西装坐得笔直,一看就是严谨的人;白清枚挽着袖子,胳膊随意搭在桌上,洒脱的劲儿一下就出来了。
你别说,没靠台词,几个画面就把人设立住了。
剧名里的 “芬德拉” 也是个巧思,这是种白色玫瑰,既呼应了女主 “白清枚” 的名字,花语 “只对你钟情、愿为你改变” 还暗合了两人的关系。
配乐也没糊弄,82 集用了 28 首 BGM,白清枚在雨中等周晟安时,放了陈绮贞的《鱼》,歌词跟剧情贴得紧,一下就把 “被爱救赎” 的感觉拉满了。
还有《玫瑰窃贼》,几乎成了两人的专属 BGM,剧集播完后这歌还连续好几天霸榜 QQ 音乐流行指数榜。
本来觉得短剧配乐随便弄弄就行,没想到这剧还花心思选歌,听着就有那味儿了。
聊完这剧的细节,就得说说背后的马厩制片厂了,毕竟能出这么多爆款,肯定有门道。
导演张大马做短剧还不到三年,却带着团队出了《情糜》《脱缰》《深情诱引》,还有刚上线播放量就破 20 亿的《幸得相遇离婚时》。
他之前采访说,没什么特别的方法论,就是觉得故事要合乎逻辑,人物要立得住,在此基础上再加点自己的风格。
很显然,现在好多团队为了快出片,先凑爆点再填人物,结果剧情全是 bug,马厩这种稳扎稳打的,反而能出好东西。
张大马还说,短剧的精品化不只是画面和音乐升级,更要在内容上 “精确化”。
先让人物立住,再推进剧情;先让情感真实,再落地细节。
所以马厩的剧不管是讲平等爱情观,还是探讨婚姻里的控制欲,最后都能落到人性上,不是光讲爱情那么简单。
马厩能稳定出好作品,还靠固定的制作班底。
他们搭了 2 到 3 套固定团队,不用每次都重新磨合,既能保证风格统一,还能提高产能。
公司里还搞 “创作者中心制”,“宇航创作室”“红柳剧本工作室” 还有 “逸心制作” 各管一块,导演也基本是穆裕(张大马)、十月时、瓦力张这些熟手。
其实,舍得在细节上砸钱,还能保持风格统一,这才是做厂牌的样子,不是瞎凑数量。
虽然马厩的制作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但张大马觉得值,毕竟靠作品建立起自己的风格,比省那点钱重要多了。
短剧不只有 “爽感”,这些厂牌还玩出了啥花样?
现在短剧行业不只有马厩在走 “精品化” 路线,听花岛、熊和兔剧场这些厂牌也各有各的招。
听花岛签了王道铁、曾辉这些头部演员,《十八岁太奶奶》系列因为用了好多自家签约演员,还被剧迷戏称 “听花岛团建”。
他们还搞标准化培训,员工先学用户洞察、爆款模型这些,统一认知再干活,难怪能稳定出片。
熊和兔剧场就不一样了,专攻 “病态强制爱”,创始人王雨薇、熊巍都做过影视后期,对画面要求特别高。
他们的剧节奏快、反转多,情感表达也直白,还爱用特写镜头和浓烈的色彩,看着冲击力特强。
虽然争议不少,但喜欢这种高强度情感体验的观众还真不少,也占住了自己的市场。
搞不清以前咋没人想到走差异化,现在看,马厩玩细腻,听花岛靠演员,熊和兔抓小众需求,反而都有自己的受众,总比千篇一律的复仇剧强。
还有主打女性觉醒的 “于今无量”、靠妆造出圈的 “西安等闲”,也都靠自己的特色站稳了脚。
如此看来,短剧行业已经不是以前 “野蛮生长” 的时候了,现在淘汰率挺高的,没自己风格的小厂牌很难活下去。
厂牌化竞争其实是行业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有独特风格、能稳定出好内容的,才能长久做下去。
而且现在好多厂牌开始做系列化 IP,比如百川中文的《云渺》系列、听花岛的《家里家外》系列,这样既能留住老粉,还能加深用户对厂牌的印象,算是个聪明的办法。
说到底,《盛夏芬德拉》的爆火不是偶然。
它没跟风拼 “爽感”,反而用 “情感密度” 替代 “情节密度”,靠真实的细节和人物打动观众。
而马厩、听花岛这些厂牌的成功,也证明了短剧不只有 “快节奏” 一条路。
毫无疑问,现在观众看剧越来越挑,不是随便整个爽点就买账,像马厩这样沉下心做内容的,才能走得远。
也希望以后能多些这样的 “细糠” 剧,少点工业糖精,让短剧行业能越做越扎实。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