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德福和安杰的八十寿宴上,大儿子江卫国和小女婿孟天柱身着军装,一个是摩步旅的旅长、副师级;另一个是要塞区的副政委、副军级。
江德福和安杰的八十寿宴上,大儿子江卫国和小女婿孟天柱身着军装,一个是摩步旅的旅长、副师级;另一个是要塞区的副政委、副军级。
军衔虽然一样,都是大校,亲戚们却更看好孟天柱,围着夸 “将来准是少将”;一旁的江卫国坐在角落,母亲安杰看到后悄悄把最大块的红烧肉夹给了他......
同样是江家后辈,为啥一个仕途顺风顺水,一个看着好像慢半拍?这差距,真就只是运气吗?
先看两人的成长环境,从根上就不一样。
江卫国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
小时候跟着江德福去训练场,看士兵扛枪跑步,听父亲讲朝鲜战场上 “扛着团长旗冲锋” 的事。
岛上的孩子都知道,江卫国兜里总揣着个小木枪,天天模仿部队操练,连玩游戏都要喊 “保家卫国” 的口号。
这种环境里泡大的他,对 “军人” 的理解是 “扛枪打仗、守疆土”,走作战路线像刻在骨子里。
孟天柱呢?
他早年待在守备区,不是部队大院,是偏远的基层单位。
每天打交道的不是枪炮,是政工材料、党员会议。
他住的宿舍墙上贴满了工作笔记,写的都是 “如何做好士兵思想工作”“怎样落实政治学习”。
他第一次去江家时,穿的不是作战服,是洗得发白的常服,手里拎的不是军功章,是自己写的政工调研报告。
他对 “军人” 的认知是 “稳扎稳打、做实事”,走政工路线是环境推着他选的路。
家庭教育的影响更明显。
江德福对卫国的教育,是 “硬派传承”。
卫国十六岁要去边境当兵,江德福气得要揍他,可转头就找老战友给儿子安排最苦的边防连 —— 他要的不是儿子安安稳稳,是让儿子像自己一样 “在苦里磨硬骨头”。
后来卫国从边境回来,江德福没让他走关系找轻松岗位,反而逼他去军校 “从头学起”,说 “没文化的兵打不了胜仗”。
这种教育,养出的是卫国 “敢闯敢扛” 的性子,也让他认准了 “靠实力往上走” 的作战路线。
孟天柱得到的江家教育,是 “稳妥提点”。
安杰第一次见他就说 “政工岗位要沉住气,别想着一步登天”;江德福也只在他当上人大代表后,才跟老战友提了句 “这小伙子写材料有章法”。
江家没给孟天柱走捷径的机会,更多是 “认可后扶一把”。
比如他升团政委那年,江德福只是请相关领导吃了顿饭,没说一句 “请多照顾”,最后还是靠孟天柱自己提交的工作成绩表打动了上级。
这种教育下,孟天柱养成了 “稳扎稳打、不冒进” 的习惯,政工路线的慢节奏正好适合他。
再看父辈资源的用法,两人差得更远。
江卫国手里的资源,是 “直接对接的军方人脉”。
江德福的老战友遍布作战部队,有摩步旅的老司令,有军校的老校长。
卫国去军校读书,是老校长亲自点头 “江德福的儿子,肯定能吃苦”;他能当上摩步旅旅长,除了自己的战功,还有老司令在评审会上说的 “这小子在边境立过功,懂实战”。
这些资源都是 “作战领域” 的硬关系,直接帮卫国在作战路线上铺路。
孟天柱能用到的江家资源,是 “间接的社会认可”。
他当上全国人大代表,是因为江家的口碑让上级觉得 “江德福的女婿,政治觉悟不会差”;他升副军级,江家没找军方关系,是安杰的亲戚在地方人大帮着说了句 “孟天柱贴近基层,能反映士兵心声”。
他的资源多在 “政工、地方” 领域,跟卫国的军方硬资源比,起效慢,但胜在稳妥。
有人说孟天柱级别高,仕途更有戏。
可老战友们私下都议论,“孟天柱的副军级,是熬出来的;江卫国的副师级,是打出来的”。
摩步旅是作战主力部队,旅长位置能接触到最核心的军事指挥,将来升副军级,是 “带着战功提”,一旦提上去就是能掌兵的将军;孟天柱的政工岗位,升得稳但离实战远,就算当上少将,也少了 “战场指挥” 的硬底气。
寿宴最后,江德福给孟天柱递烟,手指是平的;给卫国递烟时,手指微微往上抬了抬。
这细微的动作里,藏着江家最实在的判断:仕途的快与慢,看的不是当下的级别,是成长环境养出的方向,是家庭教育刻下的性子,是父辈资源搭好的路子。
到最后你会懂,孟天柱的顺风顺水,是 “选对了适合自己的路”;江卫国的慢半拍,是 “在等一个能扛大旗的机会”。
官衔上的星有多亮,不如脚下的路有多实。
毕竟,军人家庭的仕途,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谁升得快,是谁能把 “保家卫国” 的本分,真真切切扛在肩上。
来源:智勇双全菠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