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懂,那场审讯戏我来回拉了三遍进度条,魏晨的嘴角抽得比摩斯密码还乱,于和伟一句“看着我”愣是被他演成“看着地”,弹幕齐刷“手机信号都比他表情稳”。
“你昨晚也气得关电视了?
”——我懂,那场审讯戏我来回拉了三遍进度条,魏晨的嘴角抽得比摩斯密码还乱,于和伟一句“看着我”愣是被他演成“看着地”,弹幕齐刷“手机信号都比他表情稳”。
别急着骂演员,先拆台子。
制片人王鹏自己招了:魏晨是投资方硬塞的“带钱包进组”,手机广告3500万直接捆他身上,拍不够90天,68天就得交片,表演指导干脆砍了。
说白了,我们看到的不是演技塌方,是账本塌方——镜头一短,情绪就断,豆瓣从8.3掉到8.1,那0.2分全是被钱啃掉的。
同档期《暗夜与黎明》没流量,全是老戏骨,开分8.7,爽点在哪?
人家整整磨了120天,演员提前一个月进组围读,连龙套都试镜三轮。
数据更扎心:今年谍战剧里流量演员用量直接降27%,观众用脚投票,平台才肯松手,钱终于跟演技站在同一边。
魏晨工作室发声明“虚心接受”,转头就进古偶《春风渡》,导演林玉芬是“一条过”快手,想想也知道排练依旧为零。
韩国tvN的《夜枭》同期刷屏,人家新人想拿角色先过三轮试镜,观众把#国产剧选角能不能卷起来#刷到3.8亿阅读,说白了是给我们自己找台阶:不是看不惯小鲜肉,是看不惯快餐。
我扒了下近五年账本,发现一条暗线:2018年拍一部剧平均113天,今年只剩90天,表演指导岗位在85%剧组里直接蒸发,省下来的时间全拿去拍植入。
可诡异的是,《追风者》反着来,实力派+长排练,回报率反涨27%,平台嘴上说流量,身体还是向钱看——只不过现在“钱”跟“口碑”绑一起了。
所以骂完魏晨,别急着换台,下一次点开视频先瞄一眼演员表:如果全是生脸+老戏骨,排练周期过百天,大概率不会喂屎;要是海报上印着“顶流+68天杀青”,直接当成广告长片就行。
我们手里有遥控器,也有豆瓣打分,0.2分看着少,多踩几次,资本就肉疼。
行业拐点从来不是开会开出来的,是观众一次一次“换台”换出来的。
今晚播到审讯戏,你不妨再拉一遍进度条,看看那被剪掉的90秒——它不只是魏晨的失控,也是快餐剧被观众啃剩下的骨头。
来源:奋发星辰L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