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和伟的精准演绎与吴越的细腻刻画,让先烈的信仰与牺牲跃然屏上,可曾黎饰演的王碧奎却成了全剧最刺眼的破绽,被观众诟病为"闯入正剧的戏混子",再好的班底也难掩这份角色塑造的缺憾。
当《沉默的荣耀》以收视率破3的成绩碾压《生万物》《灼灼韶华》等爆款,这部聚焦吴石将军潜伏事迹的央视大剧,本应以历史厚重感与演员实力口碑双赢。
于和伟的精准演绎与吴越的细腻刻画,让先烈的信仰与牺牲跃然屏上,可曾黎饰演的王碧奎却成了全剧最刺眼的破绽,被观众诟病为"闯入正剧的戏混子",再好的班底也难掩这份角色塑造的缺憾。
于和伟对吴石三重身份的驾驭,堪称谍战剧演技教科书。作为国防部次长,他在军政会议上谈及金门增兵时,眼神锐利如鹰,援引战术条例时条理清晰,与老蒋不谋而合的判断里藏着保定军校学霸的底气。
面对周至柔的试探更显坦然从容,将高官的沉稳拿捏得恰到好处;身为潜伏者,他深夜传递情报时指尖微颤却眼神坚定,得知交通员牺牲后背过身的瞬间,喉结滚动间藏尽未语的悲痛。
每一寸肌肉都透着"如履薄冰"的紧绷;而作为丈夫与父亲,他站在孩子床头的凝视满是愧疚,叮嘱妻儿赴港避险时的欲言又止,让英雄的软肋有了真实温度。三种身份的切换无缝衔接,成就了这个立体鲜活的英雄形象。
吴越则用两场戏,诠释了"演员如何用细节立住角色"。饰演交通员朱枫的她,在得知可回上海与家人团聚时,递出通行证的手微微发颤,眼角眉梢的笑意藏不住却又刻意克制。
把久别盼归的普通人情愫,与革命者的隐忍特质完美融合;目睹德英跳海牺牲时,她踮脚远眺的急切、嘴巴微张的震惊、眼眶泛红却强压泪水的隐忍。
将"不能暴露情绪"的焦灼与悲痛,化作无需台词的共情力量。53岁的她不用刻意扮嫩,仅凭眼神流转便让角色有了灵魂,印证了"演技才是最好的滤镜"。曾黎塑造的王碧奎,却成了全剧的"出戏重灾区"。
作为国防部次长夫人,这个角色本应兼具官太太的端庄与母亲的温情,可呈现在屏幕上的却是一张"丧态毕露"的脸,既无当家主母的气场,也缺家庭主妇的烟火气。送吴石赴港执行危险任务时。
她既无担忧的凝重,也无离别的不舍,仅以撇嘴蹙眉的表情呈现,仿佛在宣泄私人委屈;吴石平安归来时,她坐在台阶上纹丝不动,眼神疏离得像看陌生人,直到收到手表礼物才露出笑意,让夫妻情深沦为"物质交换"的尴尬戏码。
更令人失望的是对母亲身份的诠释。大街上目睹士兵施暴时,吴石第一时间捂住孩子的眼睛,而身为母亲的王碧奎竟毫无反应,既无护子的本能动作,也无安抚孩子的细微神情,完全割裂了角色的母爱属性。
观众的吐槽并非针对演员本身,而是其对角色的理解偏差,王碧奎的底色应是隐忍的担忧与默默的支撑,而非空洞的愁苦,这种偏差让角色失去了应有的情感逻辑。
作为一部致敬先烈的正剧,《沉默的荣耀》的核心魅力在于"真实",既包括历史细节的还原,也包括人物情感的可信。于和伟与吴越的表演。
让观众看到了英雄与革命者的血肉;而曾黎的诠释却让关键配角沦为扁平符号,与全剧的质感格格不入。这恰恰印证了谍战剧的创作规律:没有小角色,只有不用心的演员。
当剧集聚焦于德英跳海、朱枫赴险等牺牲场景时,先烈们的信仰力量足以震撼人心;可当镜头切到王碧奎的生硬表演,这份沉浸感便瞬间破碎。
希望这样的遗憾能给行业敲响警钟:正剧创作容不得"凑数",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对历史与观众的责任,唯有全员演技在线,才能让先烈事迹真正直抵人心。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